乡关何处寻? 文保学者疾呼保护中国古村落

      过去的2014年,高雅玲一直在鹤壁市境内寻找传统古村落。“为了寻找散落的乡情与记忆。”

      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是中国商朝行都和周朝卫国国都“朝歌”所在地。相传卫国第18代国君卫懿公嗜好养鹤,在宫廷朝歌西北等处养鹤,鹤壁故因“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

      如今,鹤壁市境内不仅保留着大量文物古迹,还遗留着数以百计的古村落。

      “古村落分布在全市不同的角落,我们已经走访了41个。”一年的时间里,作为鹤壁市政府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高雅玲,参与并组织文化部门实地考证古村落的每一座建筑。这些民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距今约300至600年历史。

      她发现,这些承载着千百年民间文化的村落,正渐渐衰败,逐一变成“空心村”。为了留住古建筑的风貌,她们对每一个村落的建筑特色、乡土民风、生产生活用具都进行收集整理。

      “这些古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遗产,不仅寄托着挥之不去的乡愁,更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高雅玲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地处内陆的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然而,随着内地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加之自然性毁损,古村落、古民居正遭受破坏。一些文保学者为此奔走疾呼。

      在今年的河南省“两会”上,河南省政府参事马仰峡呼吁:“面对古村落快速消亡的严峻形势,‘留住根、留住家’已迫在眉睫。”

      中国住建部公开数据显示,全国经调查上报的1.2万多个传统村落仅占自然村落的0.5%,其中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村落已不足5000个。这些村落形成年代久远,清代以前的有80%。

      自2012年以来,住建部、文化部等部门已将25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加以保护。但古镇古村不可移动,不能像文物一样存于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曾感叹道,“古村落的保护,比保护一个故宫更难”。

      在马仰峡看来,古村落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相对的封闭性使其保持了纯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在保护与开发上,现代建筑物风貌应与古村落和谐一致,让人能看到历史气息的延续,文脉的传承。

      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如果这些古村落消失了,乡关何处寻呢?高雅玲认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增强古村落的活力。”

      她2015年的新年愿望是,尽快将鹤壁的传统古村落走访一遍,尝试如何留得住这份沉重的乡愁。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