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文化”格局成趋势 文化遗产保护待加强

      “重庆市是全国第一个挂牌成立文化委员会的省市,这也将是中国文化部门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20日,重庆市政协代表、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刘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大文化”格局将陆续在各个省市形成。

      在18日开幕的重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重庆市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大文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2015年重庆的文化工作重点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国有文化资源,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增强重庆文化整体实力。

      所谓重庆的“大文化”格局,是指重庆市政府在2014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后,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版权等几大文化口收纳进一个部门。重庆作为中国第一家挂牌文委的省份,依托中国“大部制”体制思路,将是国家文化部门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大文化’的概念就是在一个部门里面统管文化,在管理工作上更为便利。”刘明华称,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来说,2015年将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的“深改”。他介绍,重庆在2005年起,在文艺院团体制上做过一次改革,将8家市级院团中6家转企改制,只保留了川剧院和歌剧院这“一中一洋”2家院团的事业体制身份。

      就当时的成果来说,刘明华表示,确实增加了文艺院团的活力,在资金投入上来说,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开始进行第二阶段“深改”后,京剧团、话剧团和歌舞团等转企单位又重新划回给新成立的文化委员会管理,在保留企业身份的同时,也简化了管理流程,避免了出现几个管理部门相互推诿或政策矛盾。

      重庆作为历史名城,文化遗产丰富。据统计,该市不可移动文物2万5千9百余处。“然而在文物保护的投入上,地方政府仍需加大力度。”

      刘明华称,重庆作为中国比较早对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地方立法的城市,国家文物局也对这片“文化富矿”提供了诸多保护政策和资金。但因重庆地理面积大,文物分散,尤其是遍布在农村的不可移动文物,在保护条件不够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投入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如位于重庆北部新区大竹林的明朝吏部尚书蹇义之墓,近期因保护不当,连续遭受了两次被盗的情况。

      刘明华介绍,现在重庆对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而地方配套的文物和非遗保护投放资金人力还待加强。他建议,重庆在GDP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让文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相平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