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明少不了历史文物的“老树新枝”

      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河北正定古城、黑龙江哈尔滨731遗址群、首都城市规划……无论是对有关报告的批示,还是到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并身体力行推动保护和抢救文物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新华社)

      一些地方对“城市建设”最直观理解,就是推倒重来。特别是在城市中心区,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在强大的商业经济扩张步伐中显得岌岌可危,它们或者被遗忘,或者被蚕食,或者被毁灭。一些宝贵的历史文物之树在这种短视之举中,显得叶枯根老,最终走向死亡。这一结果的连带后果,是中华文化历史根脉在当代生活中被割裂。

      在唯GDP思维作祟下,现代商业对于古建筑、古街区,大有“见谁灭谁”的气势,建设性破坏在全国范围内都非常常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而其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这些被毁的古建筑,让人见证了现代商业经济冷酷一面—— 城市发展脚步向前,城市的文化却面临断层之忧;一座城市在创造经济辉煌,其记忆却难寻只砖片瓦。一座缺少记忆的城市,遑论文化传承。只有遏制建设性破坏,城市才更有魅力。那些蕴藏着宝贵文化符号和时代元素的历史文物,需要得到妥善保护,一方面可以记住历史、守护文化之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它服务当代社会生活,展现“老树新枝”之荣。

      其实,现代商业和历史文化建筑并非死对头,它们完全可以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共融、发展,各取其势,服务社会。一个新型的商业中心,是不是一定得取代老城区的古建筑?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老街区、老建筑,是否可以通过加固、改造后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现实中,已经有不少地方把具有历史沉淀的街区在对之进行保护基础上,改为休闲旅游胜地,成为一大旅游景点;有的古建筑在得到充分保护基础上,改为古香古色的茶楼、照相馆等,备受人们喜爱,很好地服务了当代生活。

      江苏省扬州市个园管理处主任金川说,对历史城区的保护,要“着眼于构成其城市传统空间特色,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风貌特点进行控制与引导,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整体协调”。类似观点普遍得到众多有识之士支持,很多地方已经在这样做。由此可见,古建筑其实并不碍眼。处理古建筑,不应该是在拆与不拆间抉择,更应该考虑如何与新城市发展和谐共存,这也恰恰能彰显一个好的政府打理一个城市的能力和智慧。

      这方面,广东惠州也有令人期许的消息:2013年12月27日,考古工作队开始对白鹤峰苏东坡故居(东坡祠)进行地下考古挖掘。这又是一个保护文化、发现历史的重大举动。“崇文厚德”的惠州,当从更多方面、更深层次去展现文化魅力,让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以“老树新枝”之态,成为城市荣耀、市民的信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