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和文物保护“提速”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8日发布《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蓝皮书披露,2014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甘肃民族文化的建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快速推进。 蓝皮书中指出,2014年甘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古镇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有8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入国家保护与发展试点村项目库。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8日发布《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15)》蓝皮书披露,2014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动甘肃民族文化的建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快速推进。

      蓝皮书中指出,2014年甘肃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古镇保护工作进展顺利,有8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入国家保护与发展试点村项目库。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大力恢复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貌,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支持。

      同时,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和文物保护方面,甘肃有23个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保护名录,18名非遗项目传承人入选国家级传承人名录,使得少数民族稀缺的民间文化人才得到政府的重视,为甘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奠定发展基础。

      此外,甘肃各地因地制宜挖掘民族特色,如临夏实行“以文养文”地域特色项目,成功举办2014年首届中国西部花儿艺术节。宕昌推进氐羌文化聚集区建设,围绕红色文化开发建成多个项目,推进土司文化、祭祀文化的发展,建设苯教开发与保护和民俗文化体验区,促进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2014年初,甘肃华夏收藏文化博览园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占地150亩(10公顷),总投资53亿元,以打造复合型高端文化商旅产业园区为目标,把收藏市场、文化创意市场、旅游市场作为核心,计划用3至5年建成使用的多功能的文化商贸区,建成后该项目将成为西北文化产业交易的高端场所。

      蓝皮书分析称,甘肃文化产业非公经济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方面,演出、娱乐、上网等传统文化产业保护发展平稳,占据文化产业总量的半壁江山,地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提升,2014年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可达141亿元。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周小华表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的开启,甘肃文化走向又一个新的重大战略机遇,2015年甘肃将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合作年。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