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大山人出家地遗址亟待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大山人出家地遗址亟待保护。

      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艺术家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的出家地“介冈灯社”位于何方,300多年来一直是史学界和美术史界未曾破解的谜,也是困惑八大山人研究界的一个重要问题。2008年12月8日,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在南昌县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及黄马乡乡干部的陪同下,前往南昌县黄马乡涂洪村界岗自然村考察,对黄马乡界岗村的历史变迁而改名为“界岗”的“介冈灯社”予以了确认。然而,有网友向记者反映称,八大山人出家地遗址现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已然破败不堪,亟待保护。

      网友爆料八大山人出家地遗址缺乏保护

      “南昌市青云谱区有八大山人纪念馆,那是早就听说过并去过的。近日突发兴致去黄马乡白虎岭爬山,听说八大山人出家地在南昌市南昌县黄马乡界岗村,便下山来到岭下村,沿着山脚下的路探寻,发现一片竹林掩映的地方与众不同。向村民打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地方就是这里。”日前,南昌一名网友称,原本想去看看八大山人的出家地遗址,可是到了之后却发现此处极为简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穿过竹林,只见一废弃的院门,院子里杂草丛生。‘鹤林寺’是村民们捐资修建的,一切因陋就简。现在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平地。听当地人说有投资商曾经想要开发这个地方,但四年了,不曾有动静。”该网友说,八大山人一生凄苦,若看到这般情景,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谜题解开专家确定八大山人出家地为南昌黄马乡界岗村

      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艺术家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的出家地“介冈灯社”位于何方,300多年来一直是史学界和美术史界未曾破解的谜,也是困惑八大山人研究界的一个重要问题。1998年,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先生曾前往进贤等地考察,并追踪寻找“介冈灯社”,但均无所获。

      时隔10年,2008年12月8日,前来参加江西进贤县举办的“董源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先生,在南昌县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及黄马乡乡干部的陪同下,专程前往南昌县黄马乡涂洪村界岗自然村考察,对黄马乡界岗村的历史变迁而改名为“界岗”的“介冈灯社”予以了确认。

      1644年,明朝灭亡,八大山人隐姓埋名,在“介冈灯社”剃发为僧。之后在介冈“竖佛称宗师”,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作品《传綮写生册》。该作品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现存八大山人纪年最早、创作地点明晰的作品。

      八大山人的出家地“进贤介冈灯社”之“进贤”所属“介冈”,现已划归南昌县黄马乡所属,“介冈”之地的发现并被确认,是八大山人研究界的一个重大发现,也使得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大问题得到解决。随着八大山人的出家地(介冈灯社)问题的解决,其将成为南昌县黄马乡发掘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工程的重要支撑点,为打造黄马乡的文化品牌,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走访遗址一部分成为梨树林

      据资料记载,“介冈八大山人出家地建筑遗址”分为“鹤林寺遗址”和“灯社遗址”两部分。“鹤林寺遗址”存有一扇山门和残墙两面,一面为明代晚期风格,长约6米,墙中开门洞一个,上部为半圆形,红砂岩筑成拱状;另一面为清代干隆年间的大殿残墙,长约8米。

      “灯社遗址”在“鹤林寺遗址”东北方向约200米处,面积约1800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遗址现已辟为旱地,种植了约500棵梨树,成为一片梨树林,地下隐约可见残砖碎瓦。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南昌县黄马乡界岗村饶氏的“兄弟部堂”被破坏严重,现在只剩下牌匾。“不仅如此,村中多栋古建筑现已损坏殆尽,还有牌匾被盗事件发生。”记者采访时,该村村民说道。

      据悉,村头有一块千余斤重的翰林第石匾,前两年被盗,当地公安部门曾立案调查,但至今没有结果。

      原址重建

      有关部门曾拟在原地重建“鹤林寺”与“灯社”

      “八大山人在南昌县黄马乡界岗村的鹤林寺生活了16年左右,并在此出家为僧。这段时间,正是八大山人世界观、艺术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专家表示,同时,介岗八大山人出家地建筑遗址的残垣断壁、荒草凄凄和宁静的田园,恰与八大山人作品常见的残山剩水和荒远意境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南昌县博物馆专家表示,保护好介岗八大山人出家地建筑遗址,对研究八大山人世界观、艺术观的发展和形成及其艺术风格逐渐成熟直至巅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据南昌县博物馆原工作人员龚志平介绍,几年前南昌县政府拟在海内外筹资,在原址(保留残存墙,往东偏离50米)投资500万按照原样重建“鹤林寺”和“灯社”,并责成相关部门着手收集有关古建筑的基础资料,做前期准备工作。

      “围绕在介岗八大山人出家地建筑遗址上重建的‘鹤林寺’和‘灯社’,创造与之匹配的文化和旅游氛围,并逐渐将其打造成为国际、国内知名度的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场所。”龚志平说,但目前此事不知何原因没有了下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