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斜滩镇保留160栋明清建筑 曾是闽东小上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巨大的鹅卵石堆砌出两米多高的墙基,小溪环绕着数栋古建筑,幽幽窄巷透出丝丝沧桑感。在宁德寿宁县斜滩镇内,保留着160多栋自明清以来的古建筑,其中以何家巷最为集中。原斜滩镇文化站老站长韦希成先生向本报热线95060反映,斜滩有大量的名流故居,尚无一处列入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如不加以保护,将摇摇欲毁,令人心痛。

      古巷古井古桥 仿似穿越

      昨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寿宁县斜滩镇,整个镇子内小溪流遍布,外围又被龙江溪环绕。走在其间,古老的溪河、榕树、街巷,处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何家巷在镇内的坂尾坑头里,巷外环绕一条小溪,7座古宅呈“之”字形排开。从巷口进入,大宅幢幢独立,但又通过一人宽的窄巷门门相通。从外径直往里走,恰似曲径通幽。

      记者在何宜武故居前看到,大门上方有一块清光绪年间钦赐题刻的大横匾,上书“大夫第”三个粗笔大字。这是一座两进两厢、三层木质古厝。外围四周用结实的夯土高筑,内铺三合土地面,冬暖夏凉、四季干燥。屋顶翘角飞檐,厅堂上方雕梁画栋,门窗格扇花鸟浮雕栩栩如生;门楣及正厅装饰优雅精致、古朴典雅。

      正值中午放学后,一男孩正坐在大厅桌旁写作业,门口还有数个追逐打闹的孩子,欢笑声穿梭在一幢幢古朴的老宅中,让人恍惚有穿越之感。

      据了解,《何氏家乘》记载,何家巷形成于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前,巷里的古民宅迄今至少有170年到200年历史。整条何家巷只有一个出口,相对封闭,是何氏族人集居住、聚会、休闲、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面积近6000平方米。

      名流辈出曾是“闽东小上海”

      “现在我老妈妈86岁了,是巷内年龄最大的老人。”50岁的何建忠说,何家巷虽小,却出过很多名人。他说,有原国民党“国大”秘书长何宜武和著名科学家何宜慈兄弟,有名震中外、义释苏共友人鲍罗建夫人的大法官何凤丹,有大义凛然营救共产党人、为革命立功的国民党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何修和他的胞弟、河北通县县长何简。

      在走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就在这个小镇内,还走出了进士卢赞虞、举人卢金琦和卢鸿、名医郭彭年、教育家郭公木及爱国诗人卢少州以及何氏家族等一代名流。

      “斜滩之所以走出这么多的名人,全因水运直通福安港口,几百年来一直是闽北政和、松溪与浙江泰顺、景宁、庆元诸县的物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韦希成说,斜滩也是闽东四大古镇商埠之一,素有“闽东小上海”之称。

      他说,可惜多年来,这些老宅使用多过维护,也没有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地方古民居内的家具、摆设、装饰、器皿、匾额、字画等缺乏有效保护,遭遇人为糟蹋或偷盗,濒临消失。有些建筑任凭风雨侵蚀,摇摇欲毁,迫切需要尽快抢救修复。

      名词点击

      寿宁斜滩

      斜滩,是寿宁县的一个山区小集镇,也是闽东闻名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古镇。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历代人才辈出、名人志士层出不穷,近代诗词书法文学艺术成就蜚声海内外。斜滩人崇尚读书,早在清代就出过卢赞虞、卢金琦、卢鸿、郭彭年等四名进士、举人。恢复高考以来,已培养出高等院校毕业生千余人,桃李芬芳满天下。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