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认养:国内不盛行 国外是惯例

近日,祖传文保大宅植槐堂无力维修,为了保护古建筑,7户主联名贴出“英雄榜”:谁维修房子,给谁30年使用权。消息一出,在当地引发了一片热议。事实上,如植槐堂这类因年久失修,无力维护保养的文物古建筑不在少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近日,祖传文保大宅植槐堂无力维修,为了保护古建筑,7户主联名贴出“英雄榜”:谁维修房子,给谁30年使用权。消息一出,在当地引发了一片热议。


      事实上,如植槐堂这类因年久失修,无力维护保养的文物古建筑不在少数,有些因国家拨款得到了及时维修,有些则被“认养”而得到修护,有些则继续破败下去。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建筑数量众多,尽管政府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国家文物保护部门人员、资金毕竟有限,面对全国数量众多、需要维修保护的古建筑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许多老建筑依然面临着无人看护甚至破败的困境。


      近年来,公众也逐渐加入了古建筑保护的行列,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古建筑认养”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比如山西曲沃的“古建筑认领保护”、广东开平碉楼的“社会认养”、安徽黟县的“文物建筑保护爱心认领”和浙江金华的“历史建筑及遗存认养保护”等。


      中国:古建筑认养不盛行


      提及古建认养,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表示,在中国,文物古建筑“认养”这种“以租代养”的方式并不是十分盛行。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故宫”、“长城”体量非常庞大,个人无力承担保护维修任务,再则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属于国有,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来对它们进行保护和维护。二是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仅仅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难以支撑,虽然在有些地方也在探索以租代养的保护模式,但动辄高达数百万元的修复费用,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以租代养”这种文物古建的保护方式远不如国外流行。


      国外:古建筑认养是惯例


      文物古建认养的做法主要出现在国外,在国外古建筑认养已是惯常做法。据苑利介绍,国外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比如说有一栋老房子,政府管无力承担其维护工作,那么政府会以比较便宜的价格卖给个人,比如说一美元就可以买一栋二百年前的老房子,一欧元就可以买座古堡。但购买人却不能买到手后就将其搁置,必须对古建筑进行维修,而维修则需要一大笔费用。在不改变整体格局及修旧如旧的前提下,古建筑维修好了以后可以投入使用,但毕竟它是文物,所以政府有权按照相关保护标准随时监控维修和使用情况。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恐怕也会走这么一条路。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化遗产研究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


      专家介绍


      苑利(1958~ ),民俗学博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文化遗产学、中日韩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1990~1992年受东京都立大学邀请,任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客座研究员,从事中日韩远古文化比较研究,兼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院非常勤讲师;1994~1995年赴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从事韩民族文化来源研究;2003~2004年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邀请再次赴韩,在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从事文化遗产学研究。主要代表作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韩民族文化源流》、《龙王信仰探秘》、《中国民俗学教程》、《从稻作文化看韩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等。

责任编辑:八宝钿 (本文为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