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石刻遭“洗白”?专家:文物审美理念需改变

      我们都知道,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距今已经1300多年。而且乾陵也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去过乾陵的人都知道,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有著名的唐代翁仲石刻。近日,网络上有关乾陵的这些千年石刻遭“洗澡”、被“洗白”的报道,引起很多人的关注。那么,被“美白”了的石刻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为什么要“美白”,对这些石刻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记者也第一时间介入了调查。

      11月28号,记者专程赶往乾陵。在长长的神道两旁,就是著名的唐代石刻翁仲像。乾陵的讲解员会告诉你,翁仲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姓阮,名翁仲。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记者发现,有几尊翁仲人像和其他石刻有明显的黑白之分。经过此处的游客也对此感到好奇。

      游客:没有历史的感觉,像是被水泥刷过的感觉,一清洗后。

      游客:给我的反应就是这身体可能是后面做出来的吧。

      记者:感觉不像历史文物了?

      游客:对。失去意义了嘛。

      游客:感觉还是不用清洗吧,自然一点好。

      记者:为啥?

      游客:有历史感嘛。

      当然,面对这样被“洗白”的石刻,前来参观的游客中也有人表示肯定和理解。

      游客:这么多年了,几千年了,肯定都有风化了,自然灾害了,这样修复我们还能看个容貌,还是不错的。

      除了这几尊翁仲像之外,一尊石狮子和部分“六十一番臣”像从外表看也像是被“洗白”了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也专门采访了乾陵陈列保管部主任宋少宇。

      乾陵陈列保管部主任 宋少宇:这是2003年由陕西省文物局报国家局立项的一个文物保护项目,刚好是乾陵这边有几个石刻很危险,需要抢救,所以选择了乾陵,做了有几件。咱们实际只是去掉了石刻上面的地衣、藻类和微生物菌群。

      宋少宇告诉记者,游客看到这些石刻身上的深色痕迹其实并不是文物本来的样子。

      记者:做这样的一个处理,对石刻来说,是修复还是清洁?我们怎么来理解这样一个工作?

      乾陵陈列保管部主任 宋少宇:一种保护。

      记者:过去老百姓或者游客常见的那种有历史沧桑感的颜色实际上在你们文物专家或者文保工作人员眼里,它其实不是文物原来的样子?

      乾陵陈列保管部主任 宋少宇:大部分都是有害物质、病害。

      乾陵千年石刻遭“洗白”?文保专家:国人文物审美理念需改变

      乾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了解当年清理这些文物的具体情况,就必须去找一个人,他就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的副院长马涛。11月28号下午,记者在西安见到了马涛副院长。

      马涛说,他不认同大家对乾陵石刻遭“洗白”的说法,从文物保护角度,这是一种清理工作,而不是什么“洗白”或“美白”。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副院长马涛:我们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我们对所谓的“洗白”,我们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认为我们是在保护文物,是在去除有害的地衣。

      马涛告诉记者,乾陵石刻因为一直处于露天保存,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侵蚀,石刻产生了大量裂缝、裂隙,表面产生了大量的苔藓、地衣、藻类菌群、霉菌等微生物菌群,这些生物菌群在文物裂隙及表面繁衍生长,导致文物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致使石刻身上的图案花卉及文字模糊不清,大小裂缝不等,尘垢覆盖,地衣布满,这些现象除了促使岩石进一步风化外,也使石刻的艺术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现。针对这一问题,2005年,在经过前期的专家论证和方案审批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中国砖石质文物保护基地)组织实施了唐陵石刻保护项目。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副院长马涛:我们清除的方法是非常安全的、无损的。我们用的是热蒸汽,只是在有地衣的地方用热蒸汽,出口温度80度,估计到石刻表面就只有70度、60度,和软毛刷,很容易进行清除。

      马涛说,这一唐陵石刻保护项目针对的不光是乾陵,还有顺陵和桥陵,一共对70多件石刻实施了有效保护。但在乾陵只对两尊翁仲像和一尊石狮子做了表面的微生物清理工作。其它看着比较干净的石刻其实就是它本身的颜色。2009年,这一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副院长马涛:我们相信,我们处理以后,不是相信,是确定,石刻表层的风化会减缓,甚至会大大减缓,相反,东边那个石狮子,再过20年后,肯定不会比我们处理过的石狮子,在安全稳定性上更好。这个我们是绝对有把握的。

      马涛说,是否会对乾陵其它石刻也采取这样的处理方法,最重要的还是要以文物的安全长久保护为前提。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副院长马涛:我们也担心社会的接受能力,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到审美,甚至到文物修复效果的评估上,所以我们也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让大家能够关注文物保护修复的原则、理念和效果。

      针对游客们所说的经过处理后的石刻没有了文物历史沧桑感的看法,马涛有不同的看法。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副院长马涛:大家觉得跟原来的风貌可能有些变化,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大家审美的一种差异。我觉得作为社会公众,可能也要慢慢理解这种以安全稳妥为主,最小干预前提下采取保护措施的理念和要求,这样的话,我们的文物看起来不仅更古老而且更安全更健康。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