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为文保让路 香港有广泛共识

      两地书

      当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狭路相逢,是优先城建还是文保为先?这在内地很多城市,似乎已成为无解的难题。而香港近日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手法,无疑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香港地铁沙中线,投资超过800亿,是香港重大基建工程。数月之前,土瓜湾地铁站在施工中发现宋元古迹,马上引起文物界的关注,港铁被要求停止施工,而考古专业人士很快进驻,在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和发掘,目前考古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据港媒报道,港府初步计划在原址保护两个古井,而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土瓜湾地铁站的一个出囗需改动甚至取消,造成的经济后果是,项目预计超支几十亿元,整个工程也要滞后一年开通。地铁沙中线由港府全额投资,因保护文物及工程延误的损失将全由港府兜底买单。

      港府是否可以不顾文物保护,而照旧推动工程建设呢?从理论上讲,港府拥有这种拍板的权力。但涉及到文物保护这种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港府不会擅自拍板,这涉及到决策的程序正义问题,更关系到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问题,否则港府的决策,是难以通过立法会检视的,而且会遭致学界及舆论的批评。港府最终如何拍板,也不是主事官员拍脑门子,而是取决于香港古物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咨会)的专业意见。

      香港古咨会是法定专业机构,不属于政府行政序列,其成员由文物考古界教授、学者等专业人士组成,主席多由社会名流担任。古咨会对文物价值、等级做评估,是严格按照透明程序,由各委员投票得出。评估结果政府左右不了,古咨会主席也只有一票的权重。正是这种超然的地位,以及专业的精神,使古咨会的意见更加客观、权威、让人信服。事实上,港府目前正等待古咨会的结论,并据此制定全面而又合适的保护计划。

      地铁工程为文物保护让路,在香港的共识度是相当高的。从港府到立法会,从港铁到学界,再到民间、舆论,鲜有不同的声音。港府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制定保护计划,以平衡各方的利益诉求。文物界及环保组织关心的是保护的范围有多大,具体方案是怎么样的?而港铁、工程界的关注点是,地铁站出口要怎么改,工程延误给市民造成影响该如何化解?总之,没有人会去质疑—为了保护两个宋元古井,付出超支几十亿元及误工一年的代价,是不是值得?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