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将开展明清古巷抢修保护工作

      11月11日,益阳市组织召开了石码头历史街区维修工作专家会,研究部署石码头明清古巷抢修保护工作。

      石码头历史街区位于益阳市资阳区大码头办事处辖区,历史上曾属于老益阳二堡,兴起于明代,是益阳明清古城西延的结果,是益阳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街区现保存有3条完整的古巷,即:玉陵坡巷、魏公庙巷、灯笼馆巷,占地面积约30多亩。整体保持明清时期格局,存留建筑以民国和清代为主。三条古巷均为南北朝向,每条古巷长约85米左右,巷宽1.8米左右,巷子两边高墙以拱券支撑,既解决了墙高易倾斜的问题,也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形成了“拱券撑墙”的独特风格,全国少见。

      由于历经数百年沧桑,年久失修,石码头历史街区残损严重,保存现状堪忧。大部分屋面千仓百孔,渗雨导致檩、檐、枋霉变腐朽,屋面小青瓦滑落;野生植物丛生,导致墙体结构破坏变形,普遍出现倾斜;巷内砖砌券拱多处出现裂缝,甚至垮塌;排水於塞严重,基本失去功能。急需进行保护修缮。

      会上,来自湖南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中南大学以及益阳市规划、建设、文化、文物等部门的专家认为,石码头明清古巷的抢修保护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消除各种隐患,制止新的破坏,并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

      对于此次维修工作,专家现场提出了从随机性修缮到计划性、从粗放型到外科手术式的精细型修缮、从抢修应急到未雨稠缪、从“修旧如旧”到强调原真性、从综合印象评价到量化评价、从传统工艺简化到传统与新技术并重、修缮原则的“六从”文物古建的修缮的要求,并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原则:真实性原则,可识别原则,最小干扰原则,可逆性原则或可更动原则,以及法治的原则,有效保护的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来保持益阳传统文化的延续。

      石码头历史街区已伴随益阳人走过了百年岁月,其文化情感价值也已经过了不断地充实和加深,许多市民怀念过去的生活场景。根据维修计划,在明春雨季来临前,石码头历史街区明清古巷将维修完工,以它昔日的模样重新展现在市民面前。

      益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彭建忠,益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时贵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