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段氏府古建筑群主体修复完工 含绣楼、碉楼等
2014-10-17 18:59:27 作者:陈春保 来源:湖北日报 已浏览次


昨日,历时一年的英山“段氏府”古建筑群主体修复工程收官,针对内部蚁患、艺术部分的二期维修工程启动。
此次修复的段氏府主体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左右厢房、绣楼、罗汉厅、花园、碉楼、马房;两期修复工程投资近700万元。
段氏府古建筑群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期维修工程完工后,英山计划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届时,在保留段氏府原貌前提下,将成立大别山农耕文化纪念馆。
段氏府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是清朝光绪年间候补知县段昭灼府第及庄园,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为清代院落式庄园建筑,至今已有116年历史,是目前黄冈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
链接
百年老宅百年传奇
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明丰蔚
远离尘世喧嚣,段氏府静静地隐匿于英山南河镇灵芝村。
百年沧桑,仍难掩它的光华。
10日,敲开灵芝村麻园小学大门,在一道蜿蜒石墙及树木的掩映下,操场右侧一栋面北朝南的古宅撞入眼帘。
白灰勾缝,山石、青砖垒就,简朴古拙。
迈过汉白玉门槛,推开满是风尘的厚重铜环木门,里面别有洞天。
曾经的段氏府占地2.4万多平方米,如今仅存1743平方米主院。就是这仅存的主院,也阔绰得让人咋舌。“它由99间半房子组成,一共有20个天井,房屋呈左右对称结构,一进三重,按照八卦方位构建。”随行的村支书段柏槐介绍说。
行走在泛着幽光的青石地板上,穿行重重庭院,才真正领会到“深”的精妙。
进了第一道门,绕过影壁墙,过一个小天井,仍不能顺利登堂入室,而是要再穿越两三道门,才能到达主屋。主屋又有后门,穿庭而过,又是一处小院。整个建筑分为三进院落,按八卦方位为二十四向。
每处院落面积不大,建筑者通过影壁墙、门楼,把院落处理得迂回曲折,给人曲径通幽之感。“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前来参观的古民居建筑专家感叹。
据介绍,结构上,段氏府采用砖木、屋架和承重墙围合的构造方式,木构架采用穿斗尾架变形形式,大梁穿斗,柱不落地;装饰上,天花、脊饰、彩画外框造型以一种建筑符号、形式重复使用,造型彼此呼应协调。
最神奇的要算段氏府建在地下的排水系统。“不管下多大的雨,雨停水干,从不淤塞。”段柏槐说。
灵芝村流传一个故事:当年建造天井的时候,段氏府共设计了6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里面放养了1000多只乌龟,用乌龟来疏通排水通道。
岁月更迭,段氏府的传奇在延续。
革命战争年代,这座美丽的庄园一度成为鄂东党政军工作中心。
据地方志记载,1931年农历6月18日,苏维埃红四军区政府在此成立;1941年11月4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段氏府召开军事会议……
世事沧桑,段氏府也在凋零。
这里一度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工宿舍。至今,段氏府里外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文革时期的标语,一间空房子里孤零零的矗立着当年教工搭建的简易土灶。
很长一段时间,段氏府孤寂地在田野里自生自灭。
直到28年前,段氏府成为英山县文物保护单位;22年前,段氏府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年前,段氏府保护开发成为黄冈“十二五”重点项目。“古民居的消亡,也是一段历史的消亡。”人们期待,段氏府的新生,能够记录下一段历史的荣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