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段氏府古建筑群主体修复完工 含绣楼、碉楼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历时一年的英山“段氏府”古建筑群主体修复工程收官,针对内部蚁患、艺术部分的二期维修工程启动。

      此次修复的段氏府主体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有左右厢房、绣楼、罗汉厅、花园、碉楼、马房;两期修复工程投资近700万元。

      段氏府古建筑群目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期维修工程完工后,英山计划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届时,在保留段氏府原貌前提下,将成立大别山农耕文化纪念馆。

      段氏府位于英山县南河镇灵芝村,是清朝光绪年间候补知县段昭灼府第及庄园,始建于光绪二十四年,为清代院落式庄园建筑,至今已有116年历史,是目前黄冈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

      链接

      百年老宅百年传奇

      记者 陈春保 通讯员明丰蔚

      远离尘世喧嚣,段氏府静静地隐匿于英山南河镇灵芝村。

      百年沧桑,仍难掩它的光华。

      10日,敲开灵芝村麻园小学大门,在一道蜿蜒石墙及树木的掩映下,操场右侧一栋面北朝南的古宅撞入眼帘。

      白灰勾缝,山石、青砖垒就,简朴古拙。

      迈过汉白玉门槛,推开满是风尘的厚重铜环木门,里面别有洞天。

      曾经的段氏府占地2.4万多平方米,如今仅存1743平方米主院。就是这仅存的主院,也阔绰得让人咋舌。“它由99间半房子组成,一共有20个天井,房屋呈左右对称结构,一进三重,按照八卦方位构建。”随行的村支书段柏槐介绍说。

      行走在泛着幽光的青石地板上,穿行重重庭院,才真正领会到“深”的精妙。

      进了第一道门,绕过影壁墙,过一个小天井,仍不能顺利登堂入室,而是要再穿越两三道门,才能到达主屋。主屋又有后门,穿庭而过,又是一处小院。整个建筑分为三进院落,按八卦方位为二十四向。

      每处院落面积不大,建筑者通过影壁墙、门楼,把院落处理得迂回曲折,给人曲径通幽之感。“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前来参观的古民居建筑专家感叹。

      据介绍,结构上,段氏府采用砖木、屋架和承重墙围合的构造方式,木构架采用穿斗尾架变形形式,大梁穿斗,柱不落地;装饰上,天花、脊饰、彩画外框造型以一种建筑符号、形式重复使用,造型彼此呼应协调。

      最神奇的要算段氏府建在地下的排水系统。“不管下多大的雨,雨停水干,从不淤塞。”段柏槐说。

      灵芝村流传一个故事:当年建造天井的时候,段氏府共设计了6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里面放养了1000多只乌龟,用乌龟来疏通排水通道。

      岁月更迭,段氏府的传奇在延续。

      革命战争年代,这座美丽的庄园一度成为鄂东党政军工作中心。

      据地方志记载,1931年农历6月18日,苏维埃红四军区政府在此成立;1941年11月4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段氏府召开军事会议……

      世事沧桑,段氏府也在凋零。

      这里一度成为当地学校的教工宿舍。至今,段氏府里外墙壁上还残留着一些文革时期的标语,一间空房子里孤零零的矗立着当年教工搭建的简易土灶。

      很长一段时间,段氏府孤寂地在田野里自生自灭。

      直到28年前,段氏府成为英山县文物保护单位;22年前,段氏府升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年前,段氏府保护开发成为黄冈“十二五”重点项目。“古民居的消亡,也是一段历史的消亡。”人们期待,段氏府的新生,能够记录下一段历史的荣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