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首次修复碉堡遗址 二龙山再现防御工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指挥碉堡,外部有射击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指挥碉堡出口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部为拱形,人可直立通行,暗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内部为拱形。

      昨日,太原市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发布消息,文物专家修复了二龙山上3座碉堡、1处地下暗道,该遗址是一个完整的工事防御体系,这是我市首次修复战争遗址中的碉堡、暗道,为研究太原解放史、民国时期战斗要塞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

      二龙山又名烈石山,西临汾河,地势险要,是太原的北大门。解放战争期间,阎锡山军队在烈石山上修建了大量军事设施,现保存有碉堡3座、地下暗道1处。从今年4月起,文物专家对碉堡和暗道进行淤塞清理,将已经塌落的机枪射击口、钢制扶手等建筑构件进行了固定安装。

      昨日,跟随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李沛军副局长,记者爬上烈石山,连日阴雨,山上道路泥泞,行走艰难。地下暗道的西南入口设在一处灌木丛中,十分隐蔽,暗道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墙壁用水泥砌成,地面平坦,顶部为圆拱形,宽1.5米、高两米,长约40米。暗道内设有储水池、灶台、休息室等,干燥凉爽,通风良好。“我们推测这个暗道是一个屯兵要塞,这种结构有利于士兵快速奔赴前线投入战斗。”李沛军介绍。

      在暗道东北方约200米处,保存有一座指挥碉堡,外部呈蘑菇状,体积巨大,直径约10米。碉堡主体隐藏在山体中,外部仅露出7个射击口,在碉堡出口处有一条“之”字形的战壕,向树林深处延伸。

      本次修复的另外两座碉堡位于指挥碉堡的西南方,分别为三角形碉碉堡和塔式碉堡,体积较小。李沛军介绍,烈石山的三座碉堡和暗道,构成了指挥、战斗、屯兵完整的综合性军事工事,在我市十分罕见,是研究太原解放战争的珍贵史料。近期文物部门将向省市民政部门申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