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塔高多版本 文物部门称官方塔高是猜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塔的文保牌上,明确写着塔高36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测绘人员正在对塔高进行测量

      在民俗学者梁欣立走访的数百座古塔中,唯有国家级文物良乡塔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结。因为他发现,官方对外公示的塔高36米,与他利用专业仪器测量得出46.2米的结果竟相差10米多。

      《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不同文献上记载的塔高,从26.7米到47.5米都有,说法众多,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而记者通过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进行了测量,得出了45.8米的结论。

      对此,房山区文委回应称,良乡塔的塔高在各类记载中数据不同,有的是靠目测,有的是因为尺不准。而官方目前使用的36米则是猜测得出。

      学者质疑三年前自测 与官方数据差10米

      近日,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梁欣立告诉记者,他认为官方公布的良乡塔的高度与实际情况不符。

      从1995年至今,梁欣立探访良乡塔已多达10余次。在其走访过的北京376座古塔中,良乡塔让他最为纠结。

      良乡塔位于房山区良乡镇东关村昊天公园内,园内的燎石岗上屹立着千年地标的良乡塔。公园门票5元,偶有文物爱好者买票参观。

      2011年,梁欣立与好友利用专业测量仪器对良乡塔进行实地测量,得出了46.2865米的塔高。让他感到诧异的是,现场文物说明牌公示的塔高为36米,与其测量结果竟然相差10米有余。随后,他就此事致信北京市文物局,但至今没能得到答复。

      梁欣立说,良乡塔拥有上千年历史,阁楼式的空心塔可攀登至顶层,在历史上多次被用于作战了望,悠久的历史和军事用途让古塔变得尤为珍贵。但就是这样一处国家级文物,连最基础的塔高都存在明显误差,不但误导后人,亦是对历史不够尊重。

      对于良乡塔,文史爱好者马志璞向记者介绍说,这座塔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

      马志璞说,良乡塔是北京800多年建都史的见证,当年海陵王完颜亮就是在这里祈祷得到吉兆后迁都于燕京。

      旧时,因为良乡塔紧邻平汉铁路,坐火车经过此处看见塔时,乘客便知进了北京。抗战期间,古塔成为驻良乡侵华日军的了望塔。如今,良乡塔更像是位沧桑的老者,凝视着周围的巨变。

      良乡塔屹立在上岗之上,四周是空阔的原野,古塔借地形以增其势、蔚为壮观,外观为砖砌防木结构,沿塔身内部的螺旋式楼梯可登至塔顶,北望燕山、南眺涿野。

      相传良乡塔始建于隋,重修于唐,现存建筑修于辽代。这里流传着孟良盗骨的古老传说,所以当地人称其为昊天塔。

      据记载,宋辽交战时,曾经起到军事作用,赋予了古塔更多传奇色彩。

      作为北京现存唯一的楼阁式砖塔,良乡塔在建筑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它的身高却是扑朔迷离。

      专业测量本报邀请专业人员 测出45.8517米

      良乡塔究竟有多高?近日,在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馆长王锐英的帮助下,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提供全站仪以及专业测量人员,对良乡塔进行实地测量。

      记者了解到,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测距仪,是一种集光、机、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测量。

      北京建筑大学自1936年建校就设置了测量教研组,老一辈的测量教师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十三陵水库等重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目前,学院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

      本次测量的全站仪品牌为SOKKIA(索佳),两名测量员分别是郭琰与张晓兵。

      在测量过程中,由于地面相对不平整,测量员取塔座与地面交界处的平均值设为测量基点,测量最高点为塔刹(不含避雷针)。本次测量得出的良乡塔通高为45.8517米,这个高度为古塔地上暴露出来的建筑(不含地宫),这比官方公示的36米高出近10米,接近梁欣立先生2011年46.2865米的测量结果。

      文委回应文保牌标注36米 是猜测得出

      日前,记者致电房山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就此事,科室主任陈亚洲解释说,良乡塔的塔高在各类记载中参差不齐,有的是靠目测,有的是因为尺不准。而在去年,文物部门对良乡塔进行了三维旋转式测量,得出了37.01米的精确高度。

      记者追问官方沿用至今的36米塔高是从何而来?陈主任回答也干脆:“猜的。”

      不过,目前文物部门给出37.01米的最新数据,与梁欣立先生以及北京建筑大学的测量数据仍存在较大的差别。

      对于官方提供的最新数据,梁欣立仍持怀疑态度。梁先生说,是多少就是多少,一定要搞清楚。

      为此,记者查阅了10册相关书籍,发现数据越多越混乱。同一座良乡塔,标高从最低26.7米到最高的47.5米,竟然存在20余米的差值。时至今日,一个准确、统一的塔高仍未出现。

      官方与学者,到底谁测量得准?答案依然在路上,却也给这座千年古塔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