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子承父业”守护元代古桥
2014-09-14 16:24:26 来源:江南都市报 已浏览次
几日前,宜丰县潭山镇上山田村民罗小林专程来到镇政府反映,坐落在上山田村由他义务看护的元代古桥因前几天山洪暴发冲击,造成古桥上方护岸部分倒塌,现在严重威胁古桥安全,如果不及时维修,古桥将会损毁倒塌。9月9日,带着对古桥的好奇和村民义务看护的感动,记者随同文物工作者和有关部门对元代古桥进行了一次探访。
元代古桥 彰显古建筑神奇魅力
该元代古桥名叫西坪寺桥,位于上山田村茜坑村小组大山深处虎形山峡谷中,建成于元代成宗大德四年(1300),距今已710多年。该桥全部采用上百块重达二三百公斤的条石砌成单孔拱桥,拱桥净拱高4.6米,长5.5米、岸宽2.2米,由引桥、立桥、护桥三部分组成,拱桥全长10.5米。整座古桥造型精致,坚固耐用,桥下内孔条形石上刻有“元代成宗大德四年”等字。
据查阅有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老者,这里还有一个当年古寺僧人化缘建桥的故事。相传宋朝末期,此桥所在位置是一条南来北往的古驿道,距此上方300米处建有西坪寺,当时该寺建造宏大,由3栋寺庙组成,尽管寺庙建造极大,但因朝拜人要蹚水过河,很不方便,影响到了寺庙的香火。有一天,寺庙住持请来一高僧指点迷津,高僧提议在寺庙前方300米左右处小河上建造一个月牙形石拱桥,一来方便朝拜者和其他路人,可以积德;二来形成半月照寺庙吉祥之意。住持按照这一指点,化缘筹银,并在当地村民投工投劳的支持下建造了此桥,果然香火不断,人来人往。
神奇古桥 村民接力自发看护
记者在村里了解到,村民看护古桥还得从1954年1月说起。在古桥下游1公里地方有一自然村,名叫茜坑村,当时村内只有8户人家,其中村民蔡福生随家人从外地迁入。有一次他到山上砍柴,路过古桥时,他被古桥的精美建桥艺术深深吸引,他仔细从上到下认真观察,发现古桥有着与众不同的建桥技术,回来后,他向村里人详细了解此桥建桥历史和建桥的故事传说,决定当起古桥义务看护人。从此,他利用空闲时间为古桥桥面排水、填土、清杂草,对进出古桥村民进行护桥宣传,增强了村民对古桥保护的意识。春来冬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蔡福生义务看护古桥达26年之久,被村民称为“古桥义务看护人”。
1980年2月,已是六十多岁的蔡福生因儿女们的强烈要求,要随儿女迁往外地定居。临别前,他主动找到本村老实本分、责任心强,刚迁入本地落户的湖南籍村民罗三省,征求他是否愿意义务看护古桥的意见。就这样,罗三省接过义务看护古桥的担子。
2004年12月,罗三省因身体原因一时无法再做古桥义务看护人,便提出等自己不行了的时候就把这一看护古桥的担子交给儿子罗小林,让他“子承父业”,继续看护古桥。一年后,罗三省因病去世,罗小林成为新的古桥义务看护人。
代代相传 村民视古桥为荣耀
几百年来,上山田村民对西坪寺古桥有着特别感情,看到古桥就好像看到元代时期古人和寺庙僧人,为了便民过河,在大山深处要道上不惜重金建桥、修路,义务投工投劳捐金捐银,目的为了村民出行方便和过往行人。
村支书陈国金向记者介绍,西坪寺古桥尽管修建在大山深处,但方便了许多过往行人和村民。因此,村民视古桥为荣耀,一代代村民精心看护、细心呵护,正因为有着许许多多村民守护,才使古桥历经700多年风雨完好无损保存至今。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