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扎堆古村落,利大弊大?
2014-09-03 11:17:42 来源:南方都市报 已浏览次
听说深圳又有新的艺术村落出现,地点是深圳跟东莞交界的观澜牛湖古村。
杂谈
听说深圳又有新的艺术村落出现,地点是深圳跟东莞交界的观澜牛湖古村。为什么说“又有”,因为几年前,一大批艺术家就安营扎寨在罗湖梧桐山脚下。后来政府因势利导把这个艺术村落包装成梧桐山艺术小镇,平时基本没啥活动,只有到了开文博会,才会有一窝蜂的展览、演出。
牛湖古村距离市区有蛮远的距离。撇开“带头大哥”、油画家邓春儒是牛湖本地人的因素外,也可以理解为艺术家越来越不好混,想要“诗意栖居”只好越走越远,远到都快离开深圳了。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喜欢独处,艺术家喜欢扎堆。其实,国内外这样的地方比比皆是,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巴黎左岸。国内也很多,单北京,早年就有地下摇滚青年聚集的树村,至于后来的宋庄、798,则更是人人皆知,以至于成了到了北京必逛的景点。
现在问题来了,艺术家进驻古村落,弊大?利大?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家怀着共同的愿望,抱团取暖,增进交流,碰撞灵感火花,促进艺术创作。另外一方面,你又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方式想到,随着媒体的报道,艺术村落名声大了,有影响力了,政府资金介入了,这里是否会出现利益之争、地盘之争、地位之争?在中国,很多东西,你让它自然生长、野蛮生长,它活得好好的,一旦外力一介入,行政一介入,资本一介入,哐当,死了,即使活着,也面目可憎。
这种事情不是不会发生。因为栖身村落的艺术家,至少在经济上,是有一定包袱的。它不像纽约格林威治村苏活区,那里的艺术家来自美国各地.他们是主动放弃了宁静传统生活方式,寻求一种他们称之为自由的生活。他们并不是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逃离”。他们经济相对宽裕和自由。也正因如此,他们把艺术村落演变成各种激进思想和文艺潮流的发生地。
再者,随着艺术村落的壮大,它跟原住民之间的关系,利大?弊大?一方面,它会让更多人关注这个古村落、甚至成为文青的休闲好去处。另外一方面,它是否会改变原住民的生活?这个改变,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刻度来考察,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值得商榷的。
最后又想起去过不少次的梧桐艺术小镇。在那里,驻扎的艺术家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走在城中村的巷子里,艺术家看不到有多少,流水线工人倒是一批一批的。不过我想,这样也好,如果真是抬眼就见长发飘飘或者光头锃亮的艺术家,这个艺术村落,基本上也毁了。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