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古村百年老宅遭蚁蚀 古宅破损维修成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田“世大夫第”古建筑是安义古村群核心景点之一,是古村游必访的重要景点。由于具有典型的江南乡村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构筑精美,高大气派、古朴厚重,一直以来受到专家学者及游客的喜爱和关注。然而,日前市民张女士向本报反映,近年来由于古宅缺乏较好的维护,致使部分墙基和柱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蚁蚀和腐烂,百年的老宅亟待修缮。

      反映

      古宅破损维修成难题

      “世大夫第”古宅,位于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委会罗田自然村内,由罗田富商黄秀文于清干隆年间(1762年)创建。它既是安义古村群核心景点之一,也是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古楼、古屋为木制结构,历时久远,难免有一些损坏。然而,昨日记者在“世大夫第”内看到,屋内墙壁上痕迹斑斑,不少房屋的地面墙角更是布满青苔。

      “只要一下雨,‘世大夫第’的屋内就会漏,漏到墙上,就有了霉斑。”作为古宅的其中一户拥有者,今年81岁的黄老太说,近几年来老宅的排雨系统出现了缺损,由于无人维修,不少厅屋内都会漏雨,之前旅游公司派人修补了一下,可始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些地方的顶板都出现了问题,可是却没人来修,万一要是砸到了游客,就不好了。”老太太认为,古村的负责人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好好打理“世大夫第”的“大厅”。

      调查

      白蚁蚕食不少立柱开始溃烂

      在“世大夫第”入口处的简介上,记者看到这样一段话:干隆年间建造此宅,历时38年,宅院占地5500平方米,有48座天井,36对厢房,108处起居室,整个建筑气势恢宏……中科院博导郭来喜教授考察此处后评价说“天井如此之多,布局如此巧妙,人文内涵如此丰富,实属罕见,很有研究价值。”

      作为黄氏的后人,嫁入黄家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尽管从外面来看,古宅的整体架构保存较为完善,但其实内部早已“裂迹斑斑”。在张女士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古宅里的不少立柱已经开始溃烂,其中一些墙柱已被白蚁蚕食脱落,裸露在外的木桩用手轻轻一拨,便呈粉屑状脱落。据目前仍然居住在“世大夫第”老宅内的几位老人介绍,由于缺乏维护,如今的“世大夫第”最西面的部分房屋已经完全坍塌,彻底变成废弃的荒草乐园。

      10余年来仅有一次较全面维修

      记者了解到,2013年8月,安义县“世大夫第”古宅修缮工作正式启动。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条件影响,“世大夫第”古建筑“一进”部位破损严重。据了解,有关部门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对“世大夫第”古建筑进行修缮,对“克赞屏垣”整个屋面维修工作,并针对“克赞屏垣”的大木构架、门窗隔扇等进行针对性维修。

      然而,张女士认为,从2001年安义古村对游客开放以来,像2013年那样动作较大的修缮工作仅进行过一次,这是远远不够的。“这十几年来,老宅的损毁速度快得惊人。以往在我们的催促下,村里偶尔会派人来小修小补,但是现在问题这么严重,我们也不知道究竟这些老宅归谁管,到底该找谁。”

      说法

      安义县旅游发展公司着手接管

      记者在张女士提供的一份他们早年与江西安义古村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的租赁合同上看到,关于房屋维护修缮方面的协商合同上有约定。记者试图寻找该公司,了解到,2006年,安义县曾采取政企合作开发模式,引进香港恒茂集团,共同成立江西安义古村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然而,自今年8月22日起,安义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已正式收购了安义古村。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安义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据一位陈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香港恒茂集团已经正式退出安义古村的旅游开发项目,但古村的管理工作还没有正式对接,由于古村修缮维护方面的工作安排尚未下达,具体谁负责还不清楚。

      需要修缮面积大资金杯水车薪

      针对古宅修缮责任归属问题,记者随后又走访咨询了安义县旅游局。据安义县旅游局刘枫局长表示,他们此前也曾接到过张女士的反映,也多次敦促当时的股权所有人“恒茂集团”加大投入古建筑的维修和抢救性的保护工作。

      “目前安义古村的古建筑有89栋登记在案,但针对旅游开发的只有10多栋,还有大量的古宅没开发,就是因为维修涉及的资金量太大。”据刘局长介绍,整个古村里,像“世大夫第”这样的大面积古宅还有很多,整体的修缮费用资金是一笔巨大的数额。刘局长表示,现有的资金量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据了解,安义古村的古建筑群主要分布于罗田、水南、京台三大自然村。据刘局长介绍,目前他们打算尽快开展一次维护修缮工作,计划将在今年“十一”黄金周之前,对三个村中主要的古宅将进行一次基础维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