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开评 邵伯明清运河故道角逐
2014-08-23 16:54:25 作者:陶敏 来源:扬州晚报 已浏览次
中国文物报最近公布了首届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参评项目,记者查看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参评项目展示时发现,其中有“江苏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保护与展示工程”。
邵伯运河故道目前尽管已被废弃,但因其河道格局基本完整,河岸护堤及码头得以保留,在水利工程技术、人文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展示和研究价值。
1
去年竣工验收
工程质量评定为优秀
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保护与展示工程是国家大运河申遗保护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于2012年12月开工,201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保护与展示工程北起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据了解,该工程主要内容为故道本体保护与修缮,沿河房屋、围墙立面改造,因地制宜地设置两岸绿化,码头巷道修缮,三线落地等。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选用古建筑修缮传统材料,采用扬州地方传统工艺,完全按照传统做法进行施工,最大限度地保留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使复建后的明清运河充分保有古朴、乡土的韵味。
该工程竣工验收后,江苏省文物局于2014年1月又组织了项目评审会。专家经过严格、规范的现场检查评审,认为邵伯明清运河故道的施工能严格按照报批方案实施,有效保护和展示了运河故道,临河街面及围墙整体效果好,砖铺道路整洁整齐,台阶、码头整修时作色彩协调,护坡绿化相对自然和谐,河道清淤彻底,水质有效改良,居民生活环境有效改善,工程质量评定为优秀。
2
参评全国“十佳”
得专家认可,获参评资格
日前,扬州已开通“扬州—邵伯—高邮”水上游览线,把古运河和京杭大运河连通了起来,成为京杭大运河上开通的第一条水上游览线。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与甘棠老街、斗野亭、四角亭及邵伯船闸,已成为邵伯古镇游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了解,为宣传推广文物维修工程的典型做法和经验,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决定共同主办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维修工程(简称“十佳工程”)评选推介活动,8月份评选活动办公室组织初评。江苏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保护与展示工程是国家大运河申遗保护工程项目之一,该工程获得专家的认可而获得参评资格。
3
学者新说
邵伯运河故道或始于春秋
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研究发现,著名的邵伯运河故道远远早于明、清时代,早在春秋就已存在。
关于邵伯运河故道河道的开挖时间,史料确无记载,但这并不是前人疏漏。史籍表明,无论邵伯运河故道或堤防的起始,都远远早于明、清时代。徐炳顺告诉记者,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后,史籍未见扬州有开挖河道的记载,直到300多年后,即汉代文景时期,吴王刘濞,开河自茱萸湾(今湾头)通海陵仓(今泰州)及蟠溪(今如皋市东城乡),其目的是为了运盐通商,叫运盐河(今通扬运河)。
运盐河是东西向的,邗沟是南北向的。邗沟的水经茱萸湾后分为两道,一道向北至樊梁湖(今高邮湖),一道向东入运盐河。运盐河西端的起点定在茱萸湾(今湾头),说明运盐河可通过邗沟南达长江,北达淮河,证明湾头、邵伯之间的河道已经存在。
汉以前除吴王夫差开邗沟以外没有开挖河道的记载,则湾头、邵伯之间河道包括在“沟通江淮”中,也就是说,湾头、邵伯之间的河道是春秋时所为。
晋代《水经注》中所讲的邗沟经过路线,也证明邵伯运河故道是春秋时邗沟遗迹。《水经注》云:“中渎水(邗沟别称)自广陵北出,武广湖(今邵伯湖)东,陆阳湖(即渌洋湖,位于今江都、高邮市交界处)西,二湖东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间,下注樊良湖(今高邮湖)”。又说广陵“城东水上有梁,谓之洛桥”。据此可以看出,邗沟自广陵北出,下注高邮湖,必经邵伯,这之间若没有今日所说的邵伯运河故道相连,就不可能“下注樊良湖”。
徐炳顺认为,邵伯运河故道始于春秋,筑堤始于南宋,月河始于明代,清代只是加修而已。明、清是两个朝代,各自在邵伯运河故道所做的工程史籍可查,无明、清共举,也不可能共举,因此不能把邵伯运河故道定为“明清运河故道”,更不能把邵伯运河故道的悠久历史大打折扣。
运河故道简介
南北漕运的必经之路
邵伯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现在已经被废弃,但河道整体走向、河岸护堤及码头仍然得以保留。
邵伯运河的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但是明代以前邗沟是以邵伯湖为运道,运河与邵伯湖为一体。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才开始在邵伯湖东侧修建堤坝,使运河的主航道与邵伯湖彻底分开,成为独立的航道,当时称为邵伯越河。
明代越河最南到三沟闸(今昭关坝附近),邵伯镇西的这段运河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三沟闸至梁家港的堤坝修建之后才形成的。咸丰五年(1855)邵伯董醇酝所著《甘棠小志》中附有当时邵伯镇的舆图,准确表达了当时运河的河道走向,并通过文字描述了邵伯运河的变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