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失日本的文物有多少?

      8月7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皇明仁和日本政府,要求日本归还所掠文物“中华唐鸿胪井刻石”。这是中国民间首次向日本皇室追讨文物。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最庞大的中国文物海外流失地很可能是日本。据中国官方统计,自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1879箱,被抢文物不计其数,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据就高达360万件。

      事件中国民间追讨“鸿胪井刻石”

      “中华唐鸿胪井刻石”是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最具分量的文物之一,现藏日本皇宫。

      唐鸿胪井刻石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石头。公元713年(唐先天二年、开元元年),唐睿宗派遣郎将崔忻摄鸿胪卿持册前往东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

      这一年,大祚荣所统领的靺鞨易名为“渤海”,自此成为大唐王朝的一个羁縻都督府。顺利完成使命后的崔忻原路返回长安,途经旅顺都里镇时为纪念这次册封的盛世,于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刻石题记“敕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这块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刻石,是唐代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的重要实物凭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块唐代刻石,也是现在流失海外文物中目前发现最大最重的一件。

      遗憾的是国宝唐鸿胪井刻石已经流失到日本。1908年4月30日,日军将唐鸿胪井碑及碑亭(唐碑亭)作为日俄战争战利品存放在日本皇宫,由此已经106年的时间了。

      “鸿胪井刻石”被日本掠走后,引起了官方有关机构和民间爱国人士的高度重视,追讨“鸿胪井刻石”的呼声和活动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一段感动中国的老教授十七年如一日的追讨国宝的感人事迹。

      历史日本曾有计划地掠夺中国文物

      流失到日本的中国文物究竟有多少?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9万多件藏品中,就包括上万件中国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画,可谓无所不包。

      目前在该馆网站上亮相的中国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等文物有143件。只有极少数的文物注明了是由某某人捐赠,大多数则并未标明来历,让人不免对来历充满疑问。

      该馆收藏马远的《洞山渡水图》《寒江独钓图》,梁楷的《雪景山水图》《李白行吟图》《六祖截竹图》,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等等都是旷世名作。

      此外,日本各地的博物馆中,中国的文物珍品也是数不胜数,数量应该在数十万件。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锋指出,1945年前的50年,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都是有计划的战略行为。比如参与修建“满洲铁路”的很多日本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历史文化以及考古方面的学者,他们以调查当地地理情况为由,摸底中国文物古迹。

      据悉,战后日本归还了一部分战时掠夺的文物,但这只是很少的部分。此后由于多种因素我国没有继续追讨。

      分析文物追回主要靠回购、讨还、捐赠

      中国自2003年7月开始启动国宝工程,宗旨是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据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主任张永年介绍,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三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是目前比较常用的市场手段。圆明园猪首铜像的捐款回购便是一成功案例。猪首铜像是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时流失海外的。2003年春天,文物专家从一位美国私人收藏家处寻访到铜像,经过艰苦的谈判,收藏人最终同意转让给中方。

      回购也有很多困难。由于文物的天价和回购的资金不成比例,往往使回购半途夭折。

      讨还是目前最难以成行的文物回流方式。因为一旦要求他国归还所藏中国文物,可能就会牵涉很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实。讨还的对象应主要针对战争中被抢掠的文物,尤其是壁画、佛造像这类不可移动文物。

      以捐赠的方式回流的文物也不乏先例,但捐赠首先需要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格不菲。在现阶段,真正有此善举的有识之士为数鲜少,但也不是没有。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西侧铜亭宝云阁流失的10扇铜窗,就是美国国际集团友邦保险公司创办人斯达先生的基金会于1993年从法国收藏家手中购得,并无偿送还中国的,可谓义举。

      揭秘中国文物流失经历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与分食,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直到溥仪被逐出皇宫,仍有太监又偷又买。

      第二次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此期间日本侵华,这是中国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日本侵华时,把文物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本。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大量日本军官举家移民美国三藩市落户,带去了很多的中国文物。

      第三次浪潮:改革开放之前

      那时以国家文物商店为经营单位,政策规定干隆以前不能出口,干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日本旅行团进店里,每人先抱一堆,然后进行筛选。

      第四次浪潮:改革开放后

      此时香港成为文物走私集散地和中转站。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曾刮起一阵盗掘古墓之风,许多文物流失。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