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运河申遗成功后 开发与文保成为新课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4年6月22日,记录了千年漕运史的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淮安这座因运河而繁荣的城市,共有5处文保单位列入了遗产点名单。如今,淮安仍沉浸在申遗成功的喜悦中,传承漕运文化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正在建设,如何处理大运河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昔日辉煌:“运河之都”维系天下安危

 

      京杭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83公里,明清时期是国家无可取代的“黄金水道”,淮安更是对大运河有着特殊的意义。漕运史专家倪玉平的评价是,“漕运、盐政和河工,三者安,则江南安,江南安,则天下安。三大政之成败维系于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淮安。”这并非溢美之词。

 

      运河是“南粮北调”的经济命脉,漕运最盛的时候,全国年财政收入约7000万两白银,通过漕运征收的就达5000万两。漕运总督也被称为“京师之外最有影响力的官职”,不仅具有经济上的影响力,还掌握着12万漕兵的兵权。而淮安正是总督漕运公署所在地,地位自然无可取代。

 

      此次申遗,位于淮安市淮安区的漕运总督公署遗址也被列入遗产点名单。如今,在这处遗址上,仍能看到大量石构建,还保留着大堂、二堂等遗迹,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恢弘气势。不远处的空地上,还建起了一座漕运博物馆,用现代化的手段展现漕运全盛时期淮安这座“运河之都”的盛况。


      两处工程:交织谱写淮安的运河史

 

      这次大运河申遗的遗产点名单上,淮安段除了漕运总督公署遗址外,还有4处古代河工遗迹入榜。这么多水利工程遗迹同时列为遗产点,在其他城市是很罕见的。这些水利工程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素有“水上长城”之称的洪泽湖大堤,是淮安段里程最长、工程体量最大的遗产点。大堤始建于东汉年间,至清干隆年间方建成,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至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0公里。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堤坝由一块块长约1米、宽约50厘米的条石相嵌相砌而成,历经数百年风雨仍然严丝合缝。

 

      与大堤的壮观景色不同,同列入遗产点的清口水利枢纽显得很平凡,除了平淡无奇的河道,地面上只留存着惠济祠、天妃坝、顺黄坝的遗址。但在文史专家眼中,清口水利枢纽有着不逊色于洪泽湖大堤的历史价值,而且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两处水利工程合力起到了‘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作用。”淮安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严斌介绍,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淮安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点。黄河携带来大量泥沙,容易造成淤积,进而发生决口、改道等灾难,大运河承载的漕运任务,关系到国家命脉,容不得有闪失。洪泽湖大堤和清口水利枢纽合力将淮河水位抬高,冲刷黄河带来的泥沙,进而保障河道通畅、漕运安全。这些古老的河工遗迹见证了淮安数百年来为运河通畅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

 

      开发规划:里运河将串起运河遗迹

 

      如今,随着城市发展和航运的需要,穿城而过的里运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已不再承担航运任务,南来北往的船只改由外运河航行。不过,里运河的漕运文化传承却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淮安市正在建设的里运河文化长廊贯穿城市东西,沿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国家级、省级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余处,见证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是淮安的母亲河、文化河。

 

      根据规划,里运河文化长廊整合了历史、文化、规划、旅游、产业、园林、建设等不同专业设计,吸取专家学者、市民公众、政府部门等不同方面的建议,力求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在谈及该项目时,曾提出规划要做到“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指导意见。

 

      据介绍,正在建设中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工程,重点打造大闸口—堂子巷15.6公里里运河东段的文化长廊区段。规划布局为起、承、转、和四个篇章序列,以清江浦为始,淮安古城为终,用运河串起“一廊”、“五园”、“四组团”,其中“五园”为融合展示五大主题文化的漕运码头文化公园、漕船文化公园、漕御文化公园、漕盐文化公园和漕粮文化生态公园。“四组团”为漕运码头文化街区、动感水上游乐园、行宫主题酒店区以及漕盐养生酒店群。

 

      和谐发展: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既是互相矛盾,又是互相依存。两者的平衡点在哪里?一些民间学者对目前的旅游开发方案不免存有疑虑,“大运河是一处活态遗产,目前仍在使用,确实不可能完全封闭保护。但还是要考虑到运河特殊的文化氛围,尽量保持原貌。若是在运河沿岸大规模兴建游乐园、大酒店这类建筑,会不会与遗产保护发生冲突?”

 

      此前,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贺云翱在总结运河镇江段申遗失败的教训时指出,新建筑破坏了运河原真性,老遗产又没能保住,“生搬硬凑”申遗点是镇江与世界文化遗产失之交臂重要原因。如今,淮安将在里运河沿线“大展宏图”,如何避免走类似的弯路,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好在当地文保部门对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重视。“大运河的旅游建设,必须保证历史元素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文物遗迹必须保持原貌。”这是淮安市文保处处长严斌划出的一道红线。他直言,旅游开发不是申遗的目的,“保护”才是根本。他表示,未来还将继续争取资源,加大在大运河保护上的资金、人员投入,设立专职部门,确保大运河的历史原貌能留给子孙。

 

      针对大运河淮安段的保护和开发,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方青松建议,淮安在运河沿岸新建项目时,应该与河道保持必要距离,还应对建筑限高,建筑外观也应与运河风貌保持协调。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重点文保单位周围划出了文物保护地带、建设控制地带,淮安可根据在大运河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具体的标准。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