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盂县明代史宅老院 文物普查未“上榜”

      “430多年的明代古建筑,应该算是国家的文物。但现在墙体开裂,多处漏雨。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旦倒塌,我们不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日前,在苍凉的盂县东关史宅老院里,76岁的史如星老人对这座古建筑的命运充满担忧。
      
      坐落在盂县县城东关街的史宅,是明代按察使、布政使史文焕的故居,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430多年。日前,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饱经沧桑、见证过4朝沉浮的古建筑,已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饱经沧桑的史宅,蕴含着厚重人文历史文化和建筑学价值。可惜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加之几经地震等天灾和战乱、“文革”等人祸之摧残,大部分古建筑已经损毁,而其中以原貌幸存的,唯有老院中的堂屋及其部分附属建筑。
      
      但令人担忧的是,史宅仅存的老院堂屋,如今已经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就此,记者采访了盂县文物管理所的赵培青所长。赵所长表示,包括历史名人故居在内的文物古迹,是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史宅是盂县境内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理应受到保护。但在进行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并未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范畴,原因是到现在这里还有居民居住,涉及面较多,担心有的居民不愿意。
      
      据了解,史家后人曾经多次向盂县文物管理所反映过史宅岌岌可危的现状,请求政府尽快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并且向阳泉市文物管理局递交了《关于尽快对盂县400多年古建筑实施抢救性保护的申请书》。
      
      日前,记者前往阳泉市文物管理局,采访了局长马宏凯和文物科科长郝楚婧。调任阳泉市文物管理局局长不足一年的马局长表示,对于史宅的情况不很了解。430多年的明代古建筑肯定有文物保护价值,不过关键的问题是缺少资金。下一步将和盂县文保部门了解一下情况,再商量对策。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