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遗址农民倾百万家财 复原6千年前彩陶
2014-07-16 10:29:19 作者:罗辉 来源:新华网 已浏览次
倾百万家财解6000年前彩陶之谜
——一个仰韶遗址农民的文化守望
“老祖宗留下这么漂亮的彩陶,我能复原工艺吗?”14年前,生活在仰韶遗址的农民杨拴朝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从上游奔腾而来的黄河,流经以丘陵为主要地貌的河南省渑池县时水势已渐平缓。1921年,距今约5000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在当地仰韶村被发现并命名,因证明了中国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和文化而广受瞩目。
杨拴朝就出生在附近的南村乡柏树村,童年时期经常在黄河边捡到彩陶碎片,唯一的用途是拿来打水漂玩。直到30多岁,他才明白这些碎片与他隔着几千年的沧桑岁月,而他脚下所踩的土地,有着多么绚烂厚重的文明需要人传承。
“那时候考虑得简单了,想着陶器能有多复杂啊,制陶师傅们不是天天做盆儿啊罐儿啊的?”复原仰韶彩陶工艺的念头初起时,他完全不曾预料自己将走上怎样艰辛漫长的路。
2000年,杨拴朝就地挖了土窑,烧遍方圆十公里内的各种土质。从800℃到1050℃,每10℃一格,各种窑温他试过无数遍。4年后,合适的原材料陶土终于水落石出。
杨拴朝高中都没有读完,为破解仰韶彩陶的密码,他看书学习,请教考古专家,硬生生从“土得掉渣的农民”修炼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甚至撰写论文,创造性地提出“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圆点纹饰是指纹”一说。
研究彩陶复原工艺的数年间,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妻子打理的饭馆,利润也多变成了一窑又一窑烧坏的彩陶。山穷水尽时,他贷款近百万元,亲戚朋友借遍了,银行利息还不上,孩子问“为啥我们日子过得这么紧张”。
“亲戚都说我不正干,见面躲着走。”杨拴朝不愿回忆那十多年的生活,“心力交瘁,觉得对不起家人,有点活不下去了。”他想过退却,但一种模模糊糊的守护和传承文化的意识却始终萦绕在心头。
此前,附近村庄因小浪底工程整村搬迁,他不仅拍下7000多张如今看来充满怀旧气息的生活画面,还倾尽百万家财抢救出大量匾额、家具、农具等民俗实物。
“全村三四百口人整装待发,突然扑通对着黄河跪下,说以后再也看不到生养的地方了。”这故土难舍的一幕深深震撼了听着黄河涛声长大的杨拴朝,“能不能把移民带不走的风土人情留下来,给子孙留个念想?”
正是在走村串巷收集民俗实物的过程中,他结识了在仰韶的考古专家,并邂逅了仰韶彩陶,从此眼睛被一种更灿烂的文化所照亮和吸引。
2007年,杨拴朝成功烧制出第一批彩陶作品。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双连壶,古老的彩陶艺术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神采,让人真切感受到文明的活力。
如今,他烧制的彩陶艺术品不仅作为中国文化符号远销英国、瑞典等多国,还在茶具等生活用具上寻求突破。杨拴朝希望,仰韶文化能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