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新厅:600年明朝古宅风雨飘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美的雕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破旧荒凉的新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斑驳的墙上画着几幅彩色水墨画

 

      明朝古宅新厅!听名字,还以为至少是一处虽古朴陈旧但不失雅致清爽的建筑,没想到出现在眼前的居然是这么一种破败脏乱的景象。新厅坐落于大陈一村夕阳红广场附近,从广场往北到后街,进大车门入大天井,即来到位于后街54号的这座古宅。

      

      眼前的建筑像一位衰老多病的老人蜷缩在四周的钢筋水泥房间,艰难地苟延残喘着。大天井中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更显出它的萧条和荒凉。坐北朝南的三间厅堂面向天井,中间那间是敞开的,里面堆满了废弃的农具、日常用品以及一些枯竹、断木,屋顶上横七竖八地挂着电线、枯草、蜘蛛网;右边那间厅堂的外墙是用黄泥土刷涂的,不少砖头裸露在外,墙壁上爬着一些枯死的野草,窗台上杂乱地堆着一些砖头、木板,屋顶瓦片残缺不全,日光倾泻进去,倒使堂内明亮了不少;左边那间厅堂用红砖砌墙兀自隔开,像是与其他两间厅堂没了关系,外墙则粉刷着白石灰。

      

      不过,仔细观察,这座古宅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如,厅堂里的圆木柱粗壮挺拔,石头柱脚雕刻精美;残存的屋檐、门窗、牛腿雕梁画栋,花鸟虫草栩栩如生;两边的马头墙相互对称,凌空展示,甚为壮观,依稀可见当年新厅的精美和气派。

      

      “别看现在的新厅这么破旧,想当年,它和它的主人都是很不简单的。”新厅后裔陈洪林说,孩提时,他依稀记得,新厅的正厅前梁上挂着“进士”牌匾,后梁上挂着“功名录”牌匾(文革时均被毁),而两边梁上,据老人说悬挂的是明代书圣董其昌、状元杨守勤,清代画家郑板桥等人题写的牌匾,整个厅堂显得雄壮气派,十分荣耀。

      

      据龙溪陈氏宗谱记载,大陈新厅是明朝宣德年间的古建筑,占地300平方米左右,坐北向南,三大开间,出后门是小天井,长长的走廊通向二层的堂屋(已被拆毁)。新厅是始祖陈永章和他的儿子所建,其后裔人才辈出。慈溪落魄少年杨守勤被新厅源字太公收留,后陪着源字太公的儿子在京伴读,两人分别高中状元和进士。演字辈太公陈世恭,享年108岁,杨守勤曾为其写传记。河字辈于京公为万历年间进士。中华民国高级将领蒋仲苓是新厅祖辈的外孙,他表示,自己的人生深受外祖父的影响,他对大陈感情至深。

      

      陈洪林介绍说,新厅支系是龙溪陈氏四大支系之一,现后裔聚居大陈、凰升塘、王坑口、叶宅、义乌城内湖清门及浦江县蒋才文等地,还有一些后代远涉重洋侨居美国、法国、澳州。

      

      在新厅采访,有两处地方颇引人注目,一是右间厅堂青苔斑驳的墙上绘着几幅不知出自何年代的彩色水墨画,人物神态生动形象逼真,上面还用红油漆写着“干部出智谋赛过诸葛亮”、“精打细算吃不完”两句标语。

      

      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新厅外墙上挂着一块义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铜牌,上面写的堂名却是“善正堂”。问及原因,陈洪林无奈地说,当年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把堂名给写错了,后来一直就没改过来,不过附近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为新厅。

      

      “龙溪陈氏曾经修了五次宗谱,谱里的大陈全景图充分展示了大陈原貌及几百年的世事变迁,也透露出古时大陈房屋建筑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历经太平天国、日本侵华、文革及各种天灾人祸,如今大陈所剩的文物古迹已寥寥无几,实为可惜。”陈洪林说,幸存的大陈新厅,由于长年失修,已岌岌可危,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希望政府能尽快帮助修复,给后人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