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可移动文物名单:长江大桥首次纳入保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长江大桥

 

      昨天,南京市又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出炉。在这份名单中,长江大桥首次纳入文物保护,以“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出现,显示为“浦口区段南京长江大桥”。

 

     除了长江大桥,浦口区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侵华日军浦镇南门慰安所遗址名列其中。遗憾的是,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发现,这处“慰安所”旧址已经消失了,浦口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当年的“慰安所”已经不在了,但地点还在,把它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让人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首次入选,不过暂时只有“半段”是文物

 

      这次,南京浦口区一共公布了109处不可移动文物,“浦口区段南京长江大桥”排在第106位。

 

      南京长江大桥和“文物”这两字缘分不太够。2006年,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保单位申报,长江大桥被“提名”,但没成功。之后,江苏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申报,长江大桥再次被“提名”,还是没成功。2009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申报,长江大桥以增补名单申报,依旧没能成功。

 

      而这次,把长江大桥浦口段纳入“不可移动文物”,是它首次以文物的身份出现,不过,昨天公布的只是其中的半段,而不是全段。今后,长江大桥会不会一半是文物,一半不是文物?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江大桥跨越了鼓楼和浦口区。“各区县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名单的时候,都是公布辖区内的,而长江大桥跨越了两个区,所以,公布的时候,以‘段’出现。不过,请放心,我们已经协调过,鼓楼区公布的时候,长江大桥鼓楼段也会在其中。这样,整座长江大桥就都是不可移动文物了。”

 

      南京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46岁的长江大桥,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工业水平,历史价值重大。“纳入文物保护,是迟早的事情。”这位负责人表示,今后南京市将不再公布区县级文保单位,所以,不可移动文物就相当于是区级文保。

 

      保护

 

      除修路外,涉及外观的修缮要报批

 

      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后,除路面修缮外,涉及大桥外观,如桥上的浮雕、桥头堡的修缮等,都要报批论证后,才可以实施。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桥申报第七批“国保”遗憾落选。“按照惯例,没进入‘国保’名单,会自动进入省级文保名单;但‘国保’公布前,第七批省级文保名单已出炉。”南京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将来第八批省级文保单位申报时,将把大桥申报省级文保。

 

      原来的“浦镇南门慰安所”已被拆除

 

      前些天,现代快报连续报道了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被列入“市级文保”,呼吁给南京的那些消失的慰安所旧址立个碑,以铭记历史,这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当年,浦口一带集中了大量日军,有若干家“慰安所”。在浦口区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单中,侵华日军浦镇南门慰安所遗址是第78项,地点为:浦口龙虎巷2号。根据公布的名单和地址,现代快报试图找到它,遗憾的是,当年的“慰安所”上世纪80年代已经拆除,如今,这里是一处两层楼的门面房,开着药店和网吧。“资料显示,‘侵华日军浦镇南门慰安所’是一座两层的木楼。上世纪80年代,‘慰安所’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建起了南门商场。”浦口区文广局文物处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如今南门商场的建筑还在,但门面都出租。

 

      保护

 

      将在遗址上立碑,记住那段历史

 

      “尽管当年的‘慰安所’已经消失,但当年木楼的形制依旧保存了下来,所以,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将来我们打算在现场立块标志碑,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浦口区文广局负责人说。

 

      此外,当年浦口大马路还有“日支馆料理店兼慰安所”“昭和楼慰安所”,不过浦口区文广局相关人员去调查,最终却没找到。

 

      金陵饭店老楼

 

       “年纪轻轻”也成了“不可移动文物”

 

      2007年,年仅34岁的悉尼歌剧院被列入世界遗产,这让人们大跌眼镜,原来“遗产”并没有年龄限制。2009年,南京市文广新局把金陵饭店老楼也申报“国保”,不过,和长江大桥的命运一样,金陵饭店老楼没有冲刺成功。这次,不可移动文物名单公布,金陵饭店老楼也成为不可移动文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新街口一带还只有小矮楼,金陵饭店建成37层、110.4米的摩天高楼,成为南京的‘中心地标’和中国第一高楼;它还是第一批利用侨、外资兴建的五星级豪华酒店;拥有中国第一个每小时旋转一周的旋转餐厅;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管理的国际化大酒店……”南京市文广新局的负责人说,金陵饭店全国第一高楼的称号一直维持了近15年,尽管现在金陵饭店的老楼才31岁,但价值很高。将来,金陵饭店老楼也将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