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大运河申遗成功:不是申报成功就没事儿了

  中国在今年世界遗产申报中点燃“双响炮”: 大运河是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丝绸之路是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对于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来说,“一河一路”申遗的成功既是传承历史、保护文化的新起点,跨国申遗更是现代国家间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典范。

  6月22日,中国申报的大运河项目,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2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居世界第二位。

  在今年的申报中,由中吉哈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也成为中国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丝绸之路:首次跨国申遗

  在离京参加本届世遗大会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曾这样表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项目。”

  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而中国把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丝绸之路项目则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这为今后中国跨国世界遗产申报提供样板。2014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公布的《评估报告》中对此次申报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述:“三个缔约国进行跨国界提名是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首次申报的遗产将为未来丝绸之路的系列申报奠定基础”。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全长5000公里,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是4个省共22个申遗点,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

  大运河:活着的文化遗产

  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600多年。大运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直到现在还和国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表示,“‘活态遗产’是大运河的显著特征”,此类项目的申遗在国内尚属首次。

  据中国大运河申遗办介绍,这一项目的准备已经过漫长的8年时间:200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呼吁将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了首批申遗点段。据介绍,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横贯中国中东部地区的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依据历史分段和命名习惯,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

  今天,大运河在经历了8年的申遗准备之后,终于顺利通过“大考”,圆了申遗之梦。

  申遗:终点在于传承

  “不是申报成功就没事儿了。”陈同滨表示,很多项目在申请过程中,保护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申报成功后,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管理,“比如提高保护的标准,从全新的局面开展保护工作。今后探讨的重点还要放在如何推动跨国保护上,三个遗产地国家要组建保护联盟,形成互相协商的机制。”

  童明康表示,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是史无前例的遗产保护过程,“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以后,中国政府将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有关要求,继续为大运河、丝绸之路珍贵文化遗产提供最好的保护,并将继续团结各利益相关方,进一步巩固跨地区跨行业对话和协调机制,深入探讨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尤其是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模式,让蕴含丰富精神内涵的大运河流淌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绽放灿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