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就要论水:论述宋代文人诗词中茶与水的关系
2014-06-01 00:05:20 来源:中国网 已浏览次
“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相差明显。水与茶关系至深,谈茶就要论水。自古以来茶人便对水十分考穷,特别是茶文化盛兴的宋代,在大量宋名家诗文著作中都能看到水与茶关系的论述。
宋代的品茗方式以煎煮以主,文人雅士更是将煎茶的过程当作一种艺术追求。关于选水,宋人不如唐人苛求名声,但论以水质,就如唐庚亦认为“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煮茶水以“清轻甘洁为美”为佳选。但是在特定场合,水对于试茶汤效果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要及新茶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碎身粉骨方馀味,莫厌声喧万壑雷。风炉小鼎不颂催,鱼眼长随蟹眼来。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干雷。乳粥琼糜露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这首黄庭坚所作《奉同六舅尚书咏碾煎烹三首》叙述了宋人煎煮茶汤的完整程序,诗中的“鱼眼”、“蟹眼”都是在煮水过程中水的状态,中间四句则重点说明烹茶、谈煮茶的水要取自寒泉深处,才能将茶最好的本质表现出来。
黄庭坚的好友苏轼也是爱茶之人,他对用于水讲究程度不亚于黄庭坚。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以诗向无锡知县焦千之索要惠山泉水,而且煎茶时还应该用活火煎活水。“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诗中提到,煮茶的水是从江的深入汲来的,火焰方炽的炭火,这样煎出的茶才芳香醇厚。苏轼这首诗,道尽了煎煮茶的本质内涵。
名茶需要好水来烹煮才更香馥,苏辙就曾作诗描绘了同时得到好茶和好水的欢欣。“无锡铜瓶手自持,新芽顾渚近相思。故人赠答无千里,好事安排巧一时。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枪旗移到齐西境,更试城南金线奇。”诗中写道,诗人同时收到惠山泉水与顾渚新茶,一边煎饮一边赏,雅趣盎然。
其实,宋代文人饮茶除了讲究水质,对环境的选择也很是注重。欧阳修在《尝新茶呈圣俞》中写到 “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诗中意为,煎茶必须要用甘甜的泉水和洁净的茶具,加上宜人的好环境,才能达到最佳品饮状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