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城市记忆的明智之举

北京西城区第一块写有历史沿革概述的胡同说明碑日前安装在了西四北六条胡同西口(《光明日报》2006年12月15 日)。据了解,还有16块这样的刻有胡同的历史沿革、胡同变迁、地名典故、名人故居及胡同长度、宽度等内容的说明碑将陆续在西四头条到八条上岗。这种自觉传承历史文化名城记忆的明智之举,标志着我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胡同文化是北京最为典型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北京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在,还是构成北京“东方古都”文化意象的基本依托。对胡同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与继承,是古都北京在当代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但毋庸讳言的是,近些年来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北京的胡同的数量在急剧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现存历史悠久的胡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并用典雅汉白玉说明碑的形式进行全面解说,不失为一种传承城市历史记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胡同既是一种由建筑、道路等构成的物质文化景观,同时又是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典故、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宝库。正是这些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各类文化遗产,构成北京城市重要的文化底色,也赋予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以丰厚的文化意蕴。每个城市都有其诞生、成长的发展过程,曾经用过的老地名及典故是见证城市生命不断成长历程的重要遗产,是城市居民跟城市之间织就的重要的情感纽带,蕴涵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所以,在胡同口最显眼处树立说明碑的做法,可以说是一场很好的追忆城市历史和文化脉络的举措,是北京市有关部门全面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城市记忆的明智之举,是一种难得的文化自觉。而居民的热情参与,直接反映了普通民众在城市环境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自己生活地点的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

北京西城区实施的这项在老胡同口树胡同说明碑的活动,跟2006年9月份南京市将50条经典老地名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在现有路牌上标出曾用名的做法异曲同工,都有助于营造一种特有的城市文化氛围与环境,能使城市中生活的居民、闲逛的游客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某种历史文化的浸染,联想到城市的历史与风情。而当城市织就的跟城市相关人群之间的情感纽带越多、越结实的时候,才是城市魅力突显之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项活动对于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居民的文化情感及地方归属感的滋养、对于北京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及文化创意产业的长远发展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而且,它对于优化“人文奥运”氛围及引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转变等方面,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当“地方城市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和重构其地方性的特色,如何加强城市居民对生活地点的意义塑造,如何保留和创造那些能促进与社区结构更紧密联系的地点、仪式和事件”,成为国际城市社会学界正着力探讨的热点话题的时候,北京市的这些“小动作”无疑是具有“大内涵”的。

责任编辑:杨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