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代的永嘉溪口李氏大屋将得到修缮
李氏大屋门口旁的部分围墙已经坍塌,剩下的部分也已经倾斜。
近日,记者跨入永嘉溪口李氏大屋,入口的木台门破败不堪,400多年前的净水池如今杂草丛生,房屋屋角坍塌,外墙残缺,一片衰败的景象。
该李氏大屋始建于明代,2011年公布为浙江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国内发现最早的水处理净化工程,是考究明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李氏大屋如今破败不堪成“大杂院”
溪口李氏大屋位于永嘉县岩坦镇溪口社区。该民居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建筑物占地近4000平方米,共有住房64间,大小庭院22个。建筑主要分为三进,即前后三座房子,中间以天井相隔,一条甬道从前屋笔直贯通至三进屋。从高空看,每进房屋呈“回”字形。此外,前有木台门,并有侧院耳房。二、三进建筑为楼居,各单体建筑均为抬梁穿斗式梁架。外围有石砌围墙。
如今,大屋入口的木台门墙体砖块缺失,破损严重,顶端瓦砾间长有杂草。木台门内的照屏表面砖块脱落大半。因为前几天雨水较多,大屋内散发着发霉的味道以及泥土味。其中前屋建筑东南角房屋屋檐大片坍塌,已不见门窗,住户用铁皮代替瓦砾进行修补,用来遮雨。二、三进房屋多处门窗缺失、破损。楼梯残缺不全,柱子开裂遭腐蚀。
而前屋东侧方形砖块结构的净水池被泥土及杂草覆盖,5个功能不同的池子已经辨认不出。大屋内唯一剩余的匾额“凤阁抡英”字迹模糊,匾额表面出现开裂,落款等字样肉眼难以辨认。此外,大屋围墙多处坍塌。
考究明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李氏大屋在永嘉楠溪江流域深藏多年,建于明代晚期的净水池更是国内发现最早的水处理净化工程,5个大小不同的水池各有功能,可以将引用的山水进行沉淀、净化,为居民提供优质饮用水。同时,将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分开,非常讲究。净水池的发现为研究古代水处理工艺和建筑工程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进一步反映了古代水处理技术水平。
永嘉县文物馆馆长潘浩介绍,李氏大屋是考究明代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化石”,具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通过对李氏大屋布局、做工的研究,可以了解楠溪江古民居的地方特色。李氏大屋的门窗雕刻都非常有观赏性,加上三进屋格局,在目前保存下来的古民宅中较少见。同时,通过这样的规模可见李氏家族在当时的声望与地位非同一般。
“年久失修不能拆,也不好住人”的困境
出生于1948年的李顺林在大屋内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在他记忆中,李氏大屋功能布局非常合理,屋内排水系统发达,少有积水。净水池又能提供日常洗漱用水。南边又是荷花塘,风景宜人。大屋最多的时候,住了60余户人家。因为一、二、三进屋彼此互有联通,每个房间之间都有暗道,抗日战争期间还藏过红军战士。
此外,三进屋后面有个后堂,东侧是5间房屋构成的“翠屏书院”,供孩子上学,如今已被户主翻修成新楼房。东边围墙内还有一排饲养牲畜的小屋,前屋的西侧以及二进房屋的东侧各有“水门”。李顺林介绍,“水门”就是常说的侧门,如今位置还在,但门框已不在。“如果不是年久失修,这还真是个风水宝地。”李顺林说。
李氏大屋的住户李永护介绍,随着周边房屋以及道路的修建,李氏大屋的地势越发显得低矮,房屋破旧,湿气重而且光线差,居住条件大不如前,住户一有条件就往外搬迁。如今留下的约有20户,多以老人为主,生活贫困。附近居民戴益卯老人说,前两年就盼着大屋能修一修,但是一直没动工。如今这房子面临年久失修不能拆,也不好住人的尴尬局面。
接下来会启动维修程序
潘浩介绍,李氏大屋是直到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时才被发现,后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随后马上列入“修缮”名单,流程非常快,可见省文物局对李氏大屋的重视。根据目前李氏大屋的现状,是必须要修缮的,不修缮损坏会更大。
近期,修缮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复同意。根据方案,将采用原工艺、原材料恢复原貌,凸显明朝建筑风格。永嘉县文广新局有关人员介绍,原方案预计需资金400万元,目前省文物局下拨资金200万元,缺口部分正在与县财政衔接,将根据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开展修缮工作。
潘浩介绍,目前方案刚获批复,接下来将视资金落实情况确定如何修缮,若资金全部到位将大修,部分到位将进行部分修缮。
新闻链接:
李氏先祖400多年前启用“自来水”
2004年,永嘉溪口村民在清理李氏大屋房基时,发现五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外观类似于澡堂池。经过温州市文物考古所会同有关专家发掘考证,认定其为明代晚期的水处理净化池,已有400多年历史,对照目前国内的考古资料,拥有国内发现最早的水处理净化工程。
据参加本次考古的专家介绍:这个水池的用水是用陶制水管从距村七八百米远的山麓引入,五个水池排列有序,相互之间有高度差,各池之间的水通过溢流的方式传递。其中1号池用于沉淀水中的泥沙;2号池可能是用于加明矾之类的混凝剂进行净化的;3号池池底平坦、面积最大,是用于水的再次沉淀的,同时可以提供生活用水;4号池底部铺设讲究,储存的水用于饮用;5号池则是用来洗涤物品的。
这一发现反映了当地先民具有超前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据新华社
大屋主人为何人?
当地的李氏宗谱记载,李氏大屋的其中两进房子系同为进士的李氏父子所建。
李顺林老人现任浙南李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前几年参与溪口村李氏家族修谱工作。据他了解,明朝,宗君公,号诚斋,于1510年前建造李氏三进大屋中的二进(中间屋子)。后来“父子进士”国汶、昌绪公再建前屋和三进屋。
潘浩介绍,据目前的了解,溪口历史上不曾出现高官,但整个溪口村在科举时代,是个文人雅士频出的地方,进士较多。
李氏大屋悬挂的牌匾“凤阁抡英”是什么意思呢?李顺林老人介绍,“凤阁”指的是朝廷中的“中书省”。抡:挑选、选拔的意思。英:才能和智慧过人的人。凤阁抡英:即从中书省里选拔出来的英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