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展中对陶瓷器国礼的保护

国际友谊博物馆推出的系列展览“国礼神州行”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的很多城市、县、镇等地区都已留下它们的足迹。这样,展品在外面时间较长,有时是一个月或两个月,也许会几个月。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温、湿度的差别,虫害的袭击,灰尘的侵袭等,都对文物展品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仅对巡展中陶瓷器国礼的保护提出以下几项措施:

1.强化文物保护意识

巡展是临时展览,有些人对临时展览的文物保护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巡展是小展览,规模小,时间短,不必下大工夫对文物进行保护,这就大错特错了。巡展比起基本陈列展览,确实是小展览,但绝不能忽视巡展中的文物保护。在这点上,国际友谊博物馆积累了不少经验。首先,该馆用科学的保护理论和原则作指导,最大限度地学习、宣传,贯彻好《文物保护法》,深化文物保护意识,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使保护文物成为社会的自觉行动,并付诸于巡回展览中。第二,大力开展文物保护业务技能的学习,着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文物保护管理能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素质,进一步做好馆藏文物保护和巡回展览中文物保护的问题,并正确处理馆藏文物和其他方面的关系。

2.包装运输

一般说来,陶瓷器不宜经常出外上异地巡展,因为它们非常“娇嫩”,稍不留神,就会磕碰,弄不好,还容易破碎。陶瓷器国礼出展,要采取以下几点保护措施:

(1)小包装和大包装。到异地巡展,展品要经过长途跋涉,有时陆运,有时空运或海运。所以,对出展文物的包装要求很高。陶瓷器展品要做专门的囊匣,大小应按照文物的规格而定,要合适,文物不能在囊匣中晃动。内包装用柔软的材料,如泡沫材料、软纸等,质量要上乘,不能有硬物、杂质。包装时要注意文物的耳部、把部、门部等。因为,这些部位最容易发生断裂。装入囊匣后,看囊匣盖是否牢固,囊匣锁扣是否结实,要仔细检查。

(2)装箱技巧。布展人员要戴柔软、细腻的手套。装箱时,要确保陶瓷器囊匣装大箱中不至损坏。装箱时,要轻拿轻放,把装有陶瓷器的囊匣装在大运输箱的上端,不能放在箱底,放在底下容易压裂、压碎。装陶瓷的囊匣不能倒放,也不能躺着放,要直立,装完箱四周要用泡沫填满,不让囊匣在大箱中晃动,使之成为一体。轻重文物要互相搭配,运输箱不能太沉。太沉,不便于装卸,容易损坏展品。

(3)运输箱的搬运。不管是从库房出库,还是装车,都要嘱咐装卸工轻抬轻放,绝不能野蛮装卸。要有巡展人员监督,千万不能磕碰,更不能摔箱。箱子上要贴上不能倒放和轻拿轻放的标志图案。该标志要清楚,让人一目了然。

3.异地巡展中陶瓷器国礼防御性的科学保护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在一些院校的博物馆学培训计划(如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把防御性保护内容作为必修科目。美国盖特保管学会和加拿大保管学会等类似的培训机构为博物馆举办的一些培训班中也着重安排了防御性科学保护课程。1986年,美国《国家公园手册》(National Park Service)对预防性科学保护的陈述如下:了解原因和认识藏品的性状;定期对藏品进行检查;监控和控制博物馆的环境(有关的湿度、温度、光线、有害物、灰尘和其他的污染物);在移动、保管、展览和包装、运输过程中寻找适当的技术;为藏品提供安全和防火保护;预备和执行紧急情况发生时的方案。这个防御性保护的方案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涉及到博物馆各个方面,包括管理和资源的分配,个人的职责和责任感,以及基本的操作。

由于巡展地方多,各种条件不一样,气候和环境条件也各有差异。所以,对陶瓷器的预防性科学保护首先应该在不影响其本来面貌和不损坏原件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造成陶器保护性的损害,在保养过程中,做到治理与预防两方面的结合。对陶瓷器国礼的预防性保护,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巡展陶瓷器国礼展厅的环境温度一般可保持在18℃~24℃左右,湿度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3%~5%。

(2) 要防止和减少光线对陶瓷器的损害,尤其对陶瓷器上的图案和纹饰,强光对陶瓷器图案损害很大。可将展厅窗子上方加遮阳篷,窗子挂不透光窗帘,窗子的玻璃采用有色玻璃或涂刷紫外线吸收剂等。

(3)展厅的灯光也要注意,以使用白炽灯较好,尽量不采用日光灯。

(4)陶瓷器要放在展柜中,放平放稳,有些重的花瓶、钵、罐等要用结实的尼龙线拴住。

(5)有些异地展厅潮湿,受潮陶瓷器要清洗干净并干燥后,再入展厅展览。

(6)由于有的陶瓷器国礼存放库房里时间较长,失去了光泽,纹饰也模糊,为了恢复光泽,使纹饰清晰,用毛巾蘸清水擦拭一下,再给釉面涂上一层发油或甘油,使干枯的釉面既有润度又有光泽,纹饰也清晰,再用少量白蜡涂在器型上。而后,用绒布擦一下,起到抛光的效果,达到保护的目的。

4.扩大视野,采用新技术,提高巡展中文物的保护技能

在当前的文物保护中,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掌握相关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逐步精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理论和修复保养的实践技能,了解分析检测各类文物的方法,还应具备一定的文物、历史、考古和博物馆的社会科学以及绘画和雕塑艺术等美学修养。建议博物馆领导多组织藏品管理人员和巡展人员走出去,上兄弟单位学习,扩大视野,开阔眼界,增加交流。现在有很多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逐步完善和摸索巡展中对文物展品的保护技术。其中,包括对陶瓷器科学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当前,有一门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即灾害博物馆学(The Museology of Disasters)正在形成。它是把博物馆藏品的保护技术与安全防范的管理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灾害博物馆学是因地、因性质不同而研究由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人为的灾害对藏品及相关设施的破坏和损害进行保护,预防以及灾害发生后如何进行紧急处理的科学。它包括对虫菌危害的防治、温湿度的控制、光线照度的调节、预防及治理空气的污染、安全防盗的措施、文物与珍贵自然标本的保险(例如:文物出借与参展时应与有关的责任单位或个人签订合同,规定一旦损坏、丢失时的赔偿定额以转移风险)。笔者认为,博物馆人员对灾害博物馆学这门新的分支学科要认真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使巡展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杨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