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申遗: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工程杰作

      目前,大运河沿线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积极筹划和推进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力迎接八九月间最为关键的“世考”—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专家对大运河进行现场考察评估。本报记者专访了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姜师立。

 

  原题为:大运河申遗: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工程杰作—访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姜师立

 

  目前,大运河沿线城市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积极筹划和推进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力迎接八九月间最为关键的“世考”—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专家对大运河进行现场考察评估。本报记者专访了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姜师立。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大运河的“遗产”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姜师立:在世界上所有的人工运河中,中国大运河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使用时间最久,而且目前仍在使用,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中国大运河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为解决高差问题和水源问题,开凿和工程建设中产生了众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代表性和开创性工程实践,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接为一个技术整体。

 

  大运河印证着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作为庞大农业帝国的生命线,古时的中国大运河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发挥水利航运等功能的同时,还通过对沿线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的塑造,与运河沿线广大地区的人民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关联,成为沿线人们共同认可的“母亲河”。当前所遗存的春秋战国、两汉、隋唐、宋、元、明、清和近代建的大运河遗迹,展现了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创建、隋唐至明清持续兴盛、近代衰落和现代逐步复兴的完整演进历程。

 

  中国大运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记忆。漕运是中国历史上已消失的一个特殊制度体系,大运河见证了漕运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漕运是大运河修建和维护的动因,大运河是漕运的载体。大运河线路的改变明显受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改变对漕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正是由于漕运发展对人力和物力等要素的需求,大运河沿线工商业城(600306,股吧)市不断形成与发展,由漕运产生的商业贸易又促进了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兴起、发展与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大运河申遗工作的进展情况。

 

  姜师立:2006年,5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提交了题为《应高度重视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启动“申遗”工作》的提案。同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大运河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9月,“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在江苏扬州挂牌成立,大运河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下,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第一次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明确了大运河申遗的工作方案,决定以城市联盟的形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4月,由国务院总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正式建立省部协商机制。至此,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和行动。

 

  2011年3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公布了大运河联合申遗的遗产预备名单,96个项目(65处遗产点+31段河道)被列入,79个项目(67处遗产点+12段河道)被后续列入。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下发大运河申遗的倒计时方案,要求沿线城市按时完成规划审批,全面推进遗产点、段的保护整治,完善遗产监测和管理,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目前,大运河申遗点、段“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区划、有保护管理机构和有遗产档案资料”的基础性工作已基本完成,沿线 8个省市人民政府都颁布了大运河遗产省级保护规划并推进实施,35座沿线城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联合协定》,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进入冲刺收尾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在大运河申遗中做了哪些工作?

 

  姜师立:扬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运河遗产保护状况较好。正是基于此,2007年9月,扬州担当起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的重任。目前,大运河扬州段有近20个遗产点、河段列入大运河申遗的首批预备名单。

 

  自2007年起,扬州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邀请世界运河城市的市长和代表会聚扬州,就运河保护开发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开展国际化交流。从2008年起,扬州每年都组织承办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把国家13个部委、大运河沿线8个省市、35个城市的专家请到扬州,共商本年度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大计。同时,扬州还代表国家文物局督查8个省市和35个沿线城市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进展。此外,扬州作为申遗责任城市,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为兄弟城市作出了表率。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