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小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根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气候不同,文化板块多样,形成了千姿万态、风情各异的古村镇。古村镇是中华大地上最大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在古村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古村镇中,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在古村镇中,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也深深存在于古村镇中。

但是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中,古村镇消失很快。其原因与近二十年大批的古董贩子走村串乡、穿街入户、上门“淘宝”有直接关系。百姓不了解这些遗存历史文化的价值,许多与其地域有重要关系的文献与器物被廉价买走。这些古董贩子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足迹远及最偏僻的古村落。这致使许多古老的村寨中已很难见到传衍久远的遗存了。

古村镇的保护,一方面是古老的村容镇貌,一方面是它的内涵。否则这些古村镇即使保留下来,也是徒具形骸,内涵空洞,记忆真空。当务之急需要做的是在这些重要的古村镇建立博物馆。古村镇博物馆的布局应由政府文化部门主导,专家制定。可以是国家一级,也可以是省一级。不要搞劳民伤财的大型博物馆,宜小型和富于实效。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甚至只需先有几间房,以抢救性收集为主,收集内容包括特色家具、古代农具、历史文献、文化器物以及其他各类文化遗存,继而进行整理、分类、陈列。

古村镇博物馆应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多样化的。避免搞简单化统一格式的村史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要突出地域特色,也可重点突出某一种当地富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方案(包括内容、陈列方式、展品说明等)要请相关专家学者帮助与策划,以使博物馆真正具有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价值,并富于科学性和深度。

小型博物馆用钱不多,但于文化保护意义深远。经费来源应是多方面的。包括地方财政、企业赞助、旅游建设经费等。个人收藏家热心建立博物馆也应大力支持。可以是民办公助,也可以是公办民助,也可以是民间捐赠性的,也可以是私人性质的,愈灵活愈好,以利尽快将古村镇博物馆在全国全面铺开,保护住古村镇目前已仅存无多的历史民间遗存。

责任编辑:杨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