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时10年复建明清古宅(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晋派大院里的建筑来自山西各地。 记者陈忧子、高鹤涛 摄

晋派大院

建筑年代:清朝

建筑格局:复建的大院地上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传统三进院,局部两层。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徽派大院

建筑年代:明朝中期

建筑格局:地上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也是三厅、局部两层的木结构建筑。徽派建筑依江就势,结构自然得体、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

“一砖一瓦,甚至屋顶上的黄泥都是从山西、安徽运来广州的,动用了上千辆集装箱车,跋涉数千里。”在番禺大石沙窖岛海怡花园,历经4年工程,占地6500平方米的两栋明清古宅基本复建完工,沙窖岛尖“冒”出两栋徽派、晋派民宅。

“这是我所经手的最完美的古宅迁建。”有10多年古宅迁建、保护工作经验的古宅项目总顾问姜伟说。据介绍,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民居损坏情况非常严重,这次复建是对保护民居类建筑的一次努力。

历时10年复建原味古宅

昨日上午,记者探访两栋古宅。左侧是晋派大院,右侧是徽派大院,与前者相比,后者更显玲珑精致,高瘦的门楼上写着“笃宝光辉”四个大字。

踏入晋派大院,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过街戏台”,这是晋派建筑的一大特色。与其不同,徽派大院一进大门,便穿过一座小石桥,石桥下造有水池。

据了解,这两栋古宅是从山西太谷、安徽多地已被破坏的村落民居建筑发掘、拼装而成。“一砖一瓦,甚至于屋顶上的黄泥都是从山西、安徽运到广州的,仅运费就耗资2000多万,动用了上千辆集装箱车。”

其中,晋派古宅以山西大宅的形制格局为样本作拼接,古宅里各个建筑自于山西各地——戏台来自榆次县、过厅来自太谷县、主楼来自祁县等,每一栋建筑都是完整地从山西迁移而来。

“两座古建筑并排而立,恰如一个魁梧的北方大汉携领着一个秀气的南方媳妇矗立在岛上。”有游览者如此评说。

昨日,记者在古宅中看到,仅有少量工人在做复建收尾工作。项目负责人表示,古宅项目已历时10年,包括将散落在民间的徽派、晋派古宅零星地收集起来,最后花费4年时间,在沙窖岛尖地块上复建。

桐油浸泡古木以防潮防蚁

北方气候干燥,南方气候潮湿,山西和安徽古宅千里迢迢来穗,会不会“水土不服”?昨日上午,星河湾古宅项目相关负责人为记者揭秘古宅如何“入乡随俗”。

“北方的建筑在南方一般都会‘水土不服’,按照北方做法在广州复建容易潮湿、霉烂。”古宅项目总顾问姜伟告诉记者,考虑到这些问题,这些古木被运到后,先全部用桐油浸泡一段时间,以期达到防腐、防潮、防虫、防蚁的目的。不过,经过连连暴雨后,古建筑仍出现漏雨现象。

古宅复建团队经过多次分析对比,发现北方的古建筑瓦面做了琉璃所以能防水,但复建的古建筑为了保持原始风貌,仍采用原来的瓦,加上用了一万多颗生铁钉固定瓦片故产生渗漏点。

最终,为保证工程质量,将已盖好的瓦一片片掀起来,在瓦下面重新增加一道防水层,尽管工作很复杂,但破解了古宅漏雨难题。

“古宅迁建完成后,可以作为广州对古宅保护的亮点,提供给有兴趣的人参观、考研。”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家:“领养”古建筑是好事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古建筑保护专家汤国华表示,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离开所处的环境后,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一种展品,容易被商业化。同时,由于南北方气候、水土差异较大,跨越距离较大的迁移容易导致建筑的“水土不服”,反而造成对古建筑的损害。

但现阶段很多地区的古建筑都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没人要的小孩,有好心人愿意领养也是一件好事。”汤教授说,“如果能解决水土问题,在当地得不到应有保护的古建筑迁地复建也是可以的。”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