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身份证”应成文物保护契机

今年以来,安徽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贯彻实施 《关于加强徽派建筑特色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大力推动有关市县对徽派建筑实施普查建档,防止损毁流失。徽派古建筑都将拥有特制的“身份证”,严厉打击走私、盗窃和违法买卖徽派古建筑及其构件、附属文物的行为。(4月16日 《安徽日报》)

古建筑将拥有特制 “身份证”,目的是摸清古建筑的前世今生,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对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值得赞赏的。毕竟,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一种承载,也是历史文化的一种见证。对这样的“活化石”,的确有必要进行保护,一方面,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其历史价值也显而易见。那对这“活化石”的损害,就是对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的戕害,理应是必须纠正的“现实之恶”。

这样的古建筑“身份证”不仅值得鼓励,更值得推广。须知,除却古建筑外,还有更多的“古文物”,它们同样需要保护起来,需要为科学研究贡献出自己的价值。

众所皆知,拥有“身份证”是文物保护的起点。遗憾的是,这些年,尽管文物“身份证”被屡屡提及,但一直未能照进现实,这使得对文物的损害日益严重。某地要搞拆迁了,哪怕有名人旧故、故居,也不会绕道,使得不少古迹被毁;某地要申遗了,虽然某些古建筑也有价值,但也要被毁了,因为不在申遗的范畴内……这些年对文物的损害,除却天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外,还有不少人为的损害。而这背后的意识,无非是经济利益作怪,文物保护观念缺失。

正是在这样逼仄的现实下,更显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就眼下而言,安徽为古建筑特制“身份证”,理应成为文物保护的一个契机,而各地也应为当地的各种文物、各种古建筑特制“身份证”,以便对这些“活化石”进行知根知底的了解,只有先了解详情了,然后才能更好地进行保护,这是自然之理。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