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城镇化中,历史建筑能保留尽量保留

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命运受到关注。此前,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城镇化不能把文化“化”掉。全国政协委员田青也提醒,别让城镇化在改变农民身份的同时,切断他们和乡土文化的联系、切断精神脐带。

3月8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城镇化建设中,对于历史建筑,国家文物局的态度是能保留的尽量都保留,因为这是一种历史信息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城镇化加快过程中,和文物保护的矛盾是有的,这个矛盾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不过你注意到没有,政府工作报告在写到城镇化建设时,有一句话,‘村庄建设要注意保存乡村风貌’,我想这其中就包括了传统建筑、生活方式还有其他文化元素的传承。”励小捷说。

“城镇化建设中涉及到文物,都要经当地文物部门规划,进行前置审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文物部门还是有话语权的。”励小捷补充道。

但是,这些乡村古建筑很多并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励小捷曾经在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调研时发现,那边的房子很简陋,都是吊脚楼,但整体风貌保护得特别好。“这就面临矛盾,如果全拆毁盖成小二层楼、贴瓷砖,就没有传统民居了。但原封不动,继续风吹雨淋,老百姓居住条件很差,没有上下水,更谈不上暖气,就一个火盆,那些老人行动不便,成天围着火盆,一个个眼睛熏得红红的。”

励小捷说,国家文物局正打算在北方、南方的少数民族村寨选择几个试点,既要保护好古民居,又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少数民族织土布的工艺,同时解决他们发展生产的问题。

“有一个村做得特别好。贵州妇女织的小粗布,很有感觉,他们和国际品牌爱马仕联系上了,那边的设计师出图案,原料就用侗族妇女织的粗布。尽管这个村子没有进入文物保护单位,但依然达到了整体保护的目的。”他说。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