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保单位长安明十三陵陷入渣土重围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物遭到不同程度损毁 记者赵晨 实习生谢佩琦摄
 

说起“明十三陵”,可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那十三座明代帝王陵,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西安长安区少陵塬上也有一处规模不小的“明十三陵”。这个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十三陵”,最近遭到损坏。因为附近拆迁修路等缘故,建筑垃圾已将陵墓院墙压塌,石像也被泥土掩埋,出现倾斜,尤其是陵墓背后正在建的高楼大厦与古物形成了独特对比。

国家级文保单位遭垃圾山“包围”

“再不清运渣土,文物就快被掩埋了,现在院墙已经倒塌了……”住在长安区三府井村的村民为了不让文物遭到破坏,昨天上午给本报打来了求助电话。村民们说,他们村里有个文物保护单位,因为村子处于拆迁、附近又在修路,一些建筑垃圾已将陵墓院墙压塌,石像也被泥土掩埋,情形紧迫。

上午11点,记者来到三府井村,在几位村民指引下,找到了墓葬群。在这处陵墓院墙内有10个石像,石像分为东西两排,相互对应,分别为石马,石羊、人像等等。在院墙内杂草已经长得有一人多高,东边石像有些已经被泥土掩埋,个别还出现倾斜。

“你们看看东边的院墙,已经被土压塌了。”一位村民指着陵墓东边院墙说,“这些渣土在这里已经很久了,应该有半年时间,因为没有及时清运,现在越来越多。”顺着村民所指方向,记者看到,东边院墙不同程度倒塌,墙外堆着近10米高渣土。

村子拆迁老人们放心不下这些石像

三府井村几位老人说,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从不知道这些冢是什么时候、什么人的。后来,有人来这里考察,说这里集中几位秦王陵墓,后来在石像周围建了围墙。他们还说,曾经见过墓里出土的陶俑,彩绘的,很漂亮。

村民说,西边墓区已被国有单位征用,有些陵墓被建筑土方包围,原神道两侧的石雕,七零八落散落在砖堆、泥土中,没了以往的气势与威严。尤其是陵墓背后在建的高楼大厦与古物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村子开始陆续拆迁,这些陵墓院墙倒塌,石像出现倾斜,真放心不下啊。”村里一位老人说,这些石像伴随了他们一辈子,要离开,还真舍不得。

文物稽查大队开始协调维护

记者在网上查阅,据资料显示,“明十三陵”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

昨日下午,记者将此事反映给了长安区文物稽查大队,一位杨姓负责人说,少陵塬上的“明十三陵”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此事他们十分关注,已经派人查看了现场,并积极组织协调维护。

杨姓负责人说,“陵墓东边正在修路,原本堆积渣土并不太多,也没倾倒在保护范围内,但后来有些人偷偷将渣土倾倒在东边围墙外,土越来越多,因为下雨等缘故,渣土下陷,滑坡,造成围墙倒塌。我们已经通知城管等部门加大巡查,杜绝此类情况发生。”

“对于石像倾斜,根据我们考察,属于自然倾斜,需要将修复方案一级一级上报,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才能修复。”杨姓负责人说,堆积的渣土他们已经协调过,估计3个月时间,能清理完毕。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