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现场回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雪后的故宫角楼。杨雪梅摄
 

【现场回放】2012年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办公室,单霁翔院长在自己的电脑上向记者详细介绍刚刚推出的《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

【记者思考】故宫此举迈出了信息公开第一步,但这一步让我们也意识到,不管是激活文物社会功用还是提高公民文物修养,我们脚下的道路都还很漫长。

大家都知道故宫一直在做摸清家底儿的工作。作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藏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摸清家底儿这项基础性工作就让许多专家青丝变成了白发。开始于2004年结束于2010年的第五次藏品清理工作将故宫的文物最终定格在25大类、1807558件,并且第一次做到了账卡一致,实现了电子化。

由于文物众多,这个目录还仅仅只能是一个简目,没有图片和更多的相关信息,但毕竟此次公布在国内大型综合博物馆已是开风气之先,也算是迈出了信息公开的第一步。

按照我们的设想,这个总目会让观众一窥故宫收藏的全貌,而有了这样一个总目,文物也可以科学自由地流动。但恰恰是这一步让我们也意识到了普及文物和提高公民文化修养的道路还很漫长。有多少公众会认真地点击这多达百万件的文物目录?又有多少公众面对那简单的文物信息就可以做到按图索骥去故宫申请一个文物的复制品?一个总目也仅仅是一个平台,并不能自动地产生任何的作用。正如之前故宫一直在按藏品总量的15∶1的比例,精选最具代表性的15万件故宫文物,出版《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但总规模达到500卷的工程最后也难免会束之高阁,除了专家和研究人员,有多少普通百姓会买来看?从这个角度看,文物要想发挥作用,还是需要想出更多的办法来。

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人员将许多文物设计成了3D的模式,付一定的版权使用费,出版、影视或者文创人员就可以直接使用。所以说故宫将这些文物从库房搬到了电脑屏幕上、变成了电子文档或庞大的数据库,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如何激活这些文物,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xw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