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郑40公里潜伏明清建筑群 村寨隐藏300多间古民宅
真是明清一条街啊
通过影背墙上的小孔可以看到外面的情景
核心提示
从郑州出发,一路向西行约40公里,有个鲜为人知的上街区方顶村。这个“潜伏”于山坳间的村寨,拥有100多座300多间1万多平方米明清古建筑,其民宅规模、建筑面积及完好度均堪称郑州之最。
探访
山坳村寨隐藏100多座300多间古民宅
连日来,多位读者踊跃报料散存民间的古遗址,在众多读者来电中,郑州市民刘先生提及的上街区方顶村,被其赞誉为“看过之后会让你震撼”。
这个小山村,有何“夺人眼球”之处呢?昨天上午,记者从郑州出发一路向西行约40公里,沿着蜿蜒的乡间小道,便赶到了上街区峡窝镇方顶村。走到村委会东侧,可见数十间明清古民宅,黑瓦、土墙依仗山势而建,层峦叠嶂,与毗邻的现代化居民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这个村子,居住着方、焦两个大姓。”据方顶村村委会主任方联奎介绍,村子的明清建筑,目前存留100多座300多间,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听老辈人讲,方顶村始建于600多年前,那时的名字叫“方寨村”,因其离古时要塞虎牢关约10公里,那里又是黄河南岸的古秦川大道,再加上村寨是三条古商道的交会处,因此“开村”后不久,就聚集了大量的人气。
“村子的古道路,地面铺设着鹅卵石,高耸入云的村寨围墙,设置了拴马桩,城门有门上门、寨上寨。”方联奎说,每一户人家的居所,无论是依傍窑洞兴建,或是平地上起屋,风格不尽相同,显现出主人家的品行、嗜好及追求。
凑近观察,竖立几百年的村子古围墙,明清两朝的建筑风格差异尽收眼底。明朝时期,采用石头修建围墙,大小石头不露形状;而清朝时期的围墙,则追求的是石头之间横竖层次分明,“不同的时期,工匠们处理石头缝的做法却是高度一致,都采用石灰膏抹缝隙。”方联奎激动地说,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明清两朝修建的围墙岿然不倒,远观石头缝隙的石灰膏花纹,被大家亲切地赞誉为“虎皮墙”。
触摸
带孔影背墙、“窑洞套间”、波浪形屋瓦,建筑群中三大特点让人惊叹
青条石块做入户台阶,砖雕壁画梅花鹿、荷花、犀牛等,镶嵌于门楣两侧;穿过约1米宽门楼,院落里曲径通幽,被分作三五间不等居室。这些共性特质,构成了方顶村明清古民宅建筑的总体风格。
而让人惊叹的是,走进一家方姓古宅,一堵正方形的影背墙竖立院子内。这个院子坐南朝北,影背墙中央设置一个内圆外方小孔,“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遗留的影背墙中唯一带孔的地方。”方联奎说,影背墙小孔的设置,既可增进院落与外界通风,又能让居家的房主随时观察屋外的动静。同行的上街区文化馆馆长刘国华说,这一精妙设计,可称得上现代居民家中“猫眼”的鼻祖,“是方顶村建筑的一个特色。”
在另一处方家古民宅,穿过狭窄的房门进屋,可见圈形窑洞顶端用砖头铺设,并加了几条木质大梁。窑洞正屋西侧,又有三四间“窑洞套间”,虽然时值初冬,但是人置身其间,明显感觉到比室外温暖。“这处窑洞中大梁及洞中洞,又是一大建筑特色。”刘国华说。在现场,郑州大学几位采风的老师称,窑洞顶部铺设砖头及大梁,是运用力学的很好案例。
“这户方家民宅,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房顶的瓦呈波浪形。一旦下雨,雨水不像寻常的屋顶瓦一样,顺着瓦槽下来,而是呈现出斜面,像风吹的瀑布一样飘落。”介绍着这家代表方顶村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刘国华馆长意犹未尽,又将这家民宅的“独门绝技”向记者展示出来:在中间门闩处,工匠设计了一处手动“暗锁”,将其轻轻一摁,门闩就自动开启。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防止盗贼入户。”他说,当年的方氏居民为了躲避盗贼用尖刀等冷兵器把门闩拨开,采用这个方法,防盗实用高效,可谓“气死盗贼”。
未来
方顶村旅游开发列入计划
“从2006年开始,政府就不允许个人修复老宅子了,需要修复它们,由政府统一规划实施,实行修旧如旧。”74岁的方联军老人称,孩子们陆续成家后,就搬离古宅子了。这些年来,他和老伴留守老宅子,从内心来说,守望的是记忆和历史,但是更加守望的是,老宅子“健康延年”让更多人知晓。
据方联奎介绍,数天前,他们已和一家公司达成包装开发方顶村的战略规划,按照规划,将把它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古村寨观光区。
“每一座古城,都有它的城市性格。只有选准了发展契合点,才能挖掘出它蕴含的巨大潜力。”一位长期关注方顶村的当地官员称,云南丽江古城,传递出的是“浪漫”古城;宏村西堤,则是江南的俊秀与徽商的精练。方顶村作为中原的一个古村寨,深藏山坳间多年,早就该让世人认识它的面貌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历经几百年的方顶村古民宅,尚未列入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眼看到它们,让我大吃一惊。”郑州市考古研究院的汪松枝动情地说,方顶村的古民宅,从明朝开始修建,直至民国到现代,其规模、完好度、建筑面积等堪称郑州之最。
责任编辑:ZF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