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大运河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条人工河流像中国大运河那样,有着如此漫长和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项古代建设工程像大运河那样,为历朝历代所重视,始终难舍难离。
眼下,大运河的保护与申报“世遗”工作正引发全社会关注。12月10日,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及考古学界、历史学界专家一行40余人,从郑州启程,对河南、安徽两省境内的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了为期9天的全面考察,行程近2500公里,实地调查了郑州、鹤壁、洛阳等8个城市的30余处遗址、遗迹,包括古运河河道及码头、桥梁等设施,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村镇,以及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继去年京杭大运河全程考察之后,全国政协再次组织“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目的就是要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了解隋唐大运河的历史、现状及文化价值,调研在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保护、研究和利用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整个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推动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每看一次运河,都会为之陶醉。每想一次运河,都会更难忘怀。”84岁的考察团成员罗哲文老先生满怀深情地表示:“大运河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期待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来关注和保护大运河!”
每一段运河都是无价之宝
几千个春秋过去,大运河把多少物质、文化和历史成就肩负于自己的水面上!
考察团中的多名委员和专家一路上充当了义务讲解员。他们把大运河比喻为一条珍贵“项链”,把河堤、码头、桥梁、粮仓、城镇遗址等文化遗存,比作“项链”上颗颗 “明珠”,数不清的感叹与赞美,常常脱口而出。委员们感慨万分:“大运河申遗只是个工作目标,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把这样一个古老的运河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传向未来,使它再拥有2500年的历史,甚至更长,激发我们以及后代的民族自豪感。”
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末期,隋代以洛阳为中心,南通杭州,北通北京,流经今天的八省市。元代时截弯取直,形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明清两代又有不同规模的改造和修整。大运河范围大,内涵广,经历了古运河、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等发展演变过程。
南宋后期,随着黄河泛滥,淤淀的黄沙短短几年间就将大运河掩埋地下。遁入地下的大运河,携带着大量的文物遗存,用窒息式的方式与世隔绝。它们忠实地记录下大运河的隋唐宋历史,记录下大运河枢纽四面八方、融贯东西南北、流转山泽百货、调遣官商兵旅的历史。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全国政协委员刘景录用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句来评价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他告诉记者,世界上许多运河如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的开凿,都是载进史册的意义重大的事件,隋唐大运河也不例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当之无愧的。
柳孜镇运河遗址,它的成功挖掘以及保护引起了考察团成员极大的兴趣。这个遗址是大运河沿岸迄今为止集宋代码头、唐宋沉船和传世瓷器于一体的“独一份”考古发现。
满头银发的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委员,特意下到了距地面五六米的运河河道中左察右看。考察团成员、水利部水利史志办公室总工程师谭徐明则提醒当地考古工作者,挖掘出的瓷器不要轻易冲洗,上面的种子和泥土可作为断代参考。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运河两岸的人文景观,运河上下的人类活动,运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运河体系的历史建构,每一方面都包含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沉淀和投射在运河之上。运河历史的每一页记载,运河流域的每一段河道,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贝。
保护越多越快越好
风雨无情,岁月坎坷。
千年运河,苍老了,残破了。
一路走来,委员们看到,大运河衍生的官仓、会馆、驿站等古建筑,有的被岁月抹去迹象,有的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中被“改头换面”,甚至毁坏殆尽。部分古运河河道以及与运河相关联的古代水工建筑,如船闸、堤岸、桥梁、码头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建设性破坏”。附着在运河两岸及河上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散落在民间,逐渐消失……
12月11日,考察团来到了河南鹤壁市浚县。大运河鹤壁浚县段作为中国历史上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特别是在东汉、三国、隋、唐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当地史料记载,河上有著名的云溪桥,紫燕穿梭桥上,扁舟驶于清澈河水中,形成一幅“云溪燕语卫水舟”的难描美景。
但如今,眼前的卫河却是河床干涸,淤泥堆积,夹杂其中的一摊摊污水,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美景与繁忙。
当地政府介绍,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注入,造成水质恶化,地下水也受到严重污染。后来虽然经过大力治理,可是再也不是千百年前的模样了。
考察团的成员们出发前,曾了解到隋唐大运河曾有许多重要的桥梁。比如云溪桥、州桥、天津桥、埇桥等等,它们都曾出现在著名的诗歌、优美的传说中。然而,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看到运河上的大多数桥梁了。
一方面,由于黄河泛滥,泥沙淤积,运河故道渐渐被封存地下,这些美丽桥梁也随之被淤埋于地下。即使在后来由于基础建设的开发,它们相继被偶然发现,但是保护或修缮不足,终究难以引起重视,有的又重归风蚀。
考察团成员、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方兆麟认为,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历史,隋唐大运河则是历史的积淀。大运河的遗迹,是具有很强震撼力的真实历史,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地下遗产,对于华夏文明的继承和传播,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柴晓明提出,那些在大运河沿岸保存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引起重视。比如,口口相传的大运河民间故事和传说;因大运河而得名的乡镇、村镇;河南境内的社火表演、浚县的泥咕咕等等。
夏燕月委员认为,仅从技术层面来说,大运河河道的勘查工作并不难,最难的是在经济建设大潮中,要让各地政府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价值,引起他们的重视。
考察团每到一地都要呼吁:大运河的保护越早越快越好,力度越大越好。否则,那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运河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这将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用文明的方式传承文明
考察即将结束时,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指出:“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运河文化,坚决防止将运河文化简单化、粗糙化、功利化、商品化的倾向,坚决防止任何形式的建设性破坏。”
怎样以现代文明的技术和能力,以传承文明的决心和毅力,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和“申遗”工作,将是对全中国人民智慧的一大考验。
一路看、一路讨论。考察团成员们形成了一个个共识,也提出了一个个设想和建议:
掌握一个底数:进一步深入开展大运河资源调查工作,摸清“家底”,明确大运河保护的内涵和外延。
理清一个思路:不仅要重视对运河河道本身和水工设施的抢救和保护,也要重视对与运河相关的衙府、官仓、会馆、驿站、庙宇等设施,以及因运河而兴的城市、街区、村镇的抢救和保护。
统筹一个规划:要抓紧开展大运河的专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确保大运河及其两岸文化遗产的安全。
坚持一套原则: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原则,依托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积极协调大运河相关部门、沿线各省、各城市,加强合作、协商和对话,共同做好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各项工作。
出台一部法规:着眼于协调和规范全社会力量,要推动《大运河保护条例》的制定。
发出一个声音:动员更多的人们来保护大运河,支持“申遗”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