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兰卡普:土家族活着的历史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复原场景

为深入调查土家族文化典型代表――西兰卡普,11月1日,记者来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一探这种古老而珍奇的民间工艺织锦。

在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记忆武陵展厅,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一台土家织布机和那些漂亮的织锦。土家手工织锦,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为铺盖,“卡普”为花,“西兰卡普”汉语即“土花铺盖”。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土家族姑娘在古老的木制腰机上,以棉纱为经线,各种彩色的粗丝或棉、绒线为纬线,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技法手工挑织而成,这种技艺在我国各种织锦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刘卫国说。

土家织锦曾是土家女儿必修的女红功课,有句俗语曰“养女不织花,好比没养她”。因此,土家姑娘从懂事起就要跟着长辈学织西兰卡普,土家女子的一生,都映照在西兰卡普的绚烂与古朴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十来年前,土家织锦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对此,刘卫国表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现象,每个民族都有选择发展的权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更多的是需要在发展中保护,只有在发展中才能体现出它作为文化的价值所在”。

2006年,土家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西兰卡普走过一段艰难的岁月后重获生机。西兰卡普有着非物质遗产的显著特点:它没有完全消失,可以进行生产性开发,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西兰卡普如今闻名海内外,是因为有一群热爱土家织锦的人,传承着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当地通过“土家织锦编织技艺传承人”创办专业合作社,不断拓展“西兰卡普”海内外市场,使这项土家族传统技艺在与市场对接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五色衣服灿似霞,武陵山下是人家。土家女子多灵巧,锦绣挑出七彩花。”有人曾这样赞誉西兰卡普。凝视西兰卡普华丽典雅的图案,仿佛能够触摸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梦想霓裳。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