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文保警”

地处吉林省东南一隅的集安市,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王朝的都城长达425年。灿烂的古代文明在集安境内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41处。

历史对这座城市而言,不仅仅代表过去。辉煌的文化遗产构成了城市的生命基线。1998年,为适应文物保护需要,集安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派出所。

崔贵东是现任所长。派出所只有5人,平均年龄54岁,崔贵东是最年轻的,48岁。崔贵东笑言:“这是一支老年文物保护队。”

为严防文物遭到破坏和盗挖,该所将警力全部放在一线,采取了定点和流动巡查、徒步和警车巡逻相结合的工作方式。而对于重点文物古迹,则安排民警进行24小时重点看护。两年来,该局共查处偷盗文物案1起、故意损毁文物案4起,抓获犯罪嫌疑人两名。

崔贵东说;“集安的特点是‘八山一水五厘田’,文物古迹众多但却十分分散,居民区与文物遗迹睦邻而居,百姓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差。有的用古墓上的石头垒院墙、砌地窖,有的圈占古墓的边角用来耕种,严重破坏了文物原貌。”

针对这种情况,派出所印制了大量宣传单,走街串户向老百姓发放。特别是在农忙季节,民警们深入到田间地头,抓住一切时机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该所积极发挥文物护卫队和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选拔了一批群众担任文物保护员,并对他们进行文物知识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培训。文物保护员一旦发现破坏文物的违法行为,能立即赶到现场处置并及时报警。

文保工作除了辛苦,也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危险。

集安市下水管道工程实施时,由于许多文物依河而建,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破坏,崔贵东得知后与全体民警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妥善解决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的方案。最后经多方协商,最大程度协调了保护文物与支持城市建设的矛盾,在尽量小程度损坏文物的基础上,使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7月25日8时许,集安市高句丽时期贵族墓地五盔坟二号墓被强降雨洪水冲击,对文物本体构成了严重威胁。接到报警后,全体民警立即赶到现场,与文物局工作人员一起堵截分流,与洪水搏斗。经过5小时的奋战,终于战胜了洪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不辞辛劳、不怕困难的“老年文物保护队”,集安市的人民才得以安享灿烂的古文明,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才有了集安文物遗址的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