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医生”为邕城古建筑开“药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邕宁五圣宫脊两条栩栩如生的龙是庞美华和队友们修复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岭南古建筑上特有的灰雕修复起来很费工夫。

他们,站在光鲜的时代背后,整日与残破为伴,练就了一双“火眼”和“妙手”,令许多“染病”的文物重焕神采。他们,是被称为“文物医生”的文物修复师,南宁市古华文物古迹维修队队长庞美华就是其中一员。庞美华从事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十余年,经他手修复的文物不计其数。近日,他向记者解密文物修复的一些“药方”。

为古建筑“接骨”

从事了十几年文物修复工作,庞美华觉得最难的是为古建筑“接骨”,这也是最考验文物修复师功力的。

桂林市印山南麓的恭城武庙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庙戏台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古戏台之一。2010年,庞美华和队友接到一个任务,为戏台“换腿”。庞美华与文物部门的专家现场“会诊”,戏台6根木柱子的根部大约1米长的部位均已腐朽,必须“动手术”。

“戏台顶的梁架、琉璃瓦、艺术构件等加起来有二三十吨,每个柱子平均承重五六吨。一根一根换柱子行不通,顶部容易变形甚至坍塌。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腐朽的部分锯掉,接上一根新柱子。”庞美华告诉记者,每根柱子“动手术”前,先用千斤顶顶起来,只能顶起两厘米高,太高不行,顶上会变形,然后把腐烂的柱子锯掉,再把事先准备好的打好燕尾槽的新柱子迅速塞进空档。这一套动作必须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他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周密的研究、测试。

棉被木板包裹的换墙术

不少古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出现不同程度的墙基下沉、墙体倾斜等症状,文物修复师经常要问诊这种“常见病”。

位于南宁市解放路的两湖会馆,始建于清代中期,是南宁市三大会馆之一。2007年,庞美华带队参与了两湖会馆的修缮工作。据庞美华回忆,当时,两湖会馆的马头墙己倾斜了15度。为了把墙扶正,庞美华和队员们买来棉被将墙体裹住,足足用了100多张,棉被外再加一层木板用铁丝缠绕固定。然后,先用绳索将墙的倾斜角度加大,先换一半的墙基,再把墙拉斜到另一边,换另一半的墙基。墙基都换好后,再把墙扶正。

为什么要用棉被、木板包住墙?记者好奇地问。庞美华说,清代的建筑多用青砖,这种砖比较脆,砌法也和现在不同,年深日久很容易移位,用棉被包裹就是防止修复时出现移位损毁。

修旧如旧,是文物界的行话。只有做到修旧如旧,修复后的文物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庞美华说,修旧如旧,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颇费周折,有些文物要还原原貌难度很大,只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状。比如古建筑上的破损的壁画,古时是用矿物颜料描画的,就不能用现代颜料重新描画,只能用各种招数让它尽量保持现状,使“病情”不再继续恶化。

古城墙涂鸦要不得

文物中所蕴含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致力于文物修复的人。虽然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每年基本上都在外面“出现场”,难得回家一趟,每到一个新的文物点,庞美华依然有新鲜感。他说:“每个年代、每个地方的文物都各有特点,给文物‘看病’,修复人员要熟知各个朝代各个地域的特点、文物材料的特点等,这项本事历经数年实践才能练就。修好了一件东西,就等于还原了一段历史,能做到这点,我们已经很满足了。”1999年从柳州艺术学院毕业后,庞美华就到广西文物工作队工作。他说,当时文物工作队里从事文物修复的就十几二十人,2000年南宁市古华文物古迹队成立时也就三十来人,到2004年增至150多人,说明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文物修复者最开心的是看到文物修复如初,最痛心的是,一些人为的损害仍在继续。庞美华告诉记者,南宁邕江边的古城墙,经常有市民在上面涂鸦,文物修复队清除干净不久,又有人在上面乱涂乱画。“这些涂鸦面积大约有三十平方米,我们要花两三天时间才能清除干净。首先要将墙上的颜料稀释,再用特殊的药水冲洗干净,耗时又费力。”庞美华呼吁,“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每位市民都有责任和义务爱惜和保护。”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