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的门到底算不算文物?

只是自家换个门脸,孰料引起轩然大波。而且,虽然“珞山樱花”和“武大牌坊”是武大两处地标性景观,但这次拆除的,并非当年那个木质牌坊,而只是20年前翻造的水泥结构的“假古董”“伪文物”。以上摘自10月10日的《东方早报》。

武大校门到底算不算文物

武汉大学校门事件让校方很意外,感觉很无辜,以改善学校环境为目的却遭到了学生乃至社会的“批判”,为了安抚学生激动的情绪,给社会一个交代,武大校长不得不亲自出马。牌坊被拆除后,武大校长李晓红在珞珈山水论坛上发帖《关爱学生是学校的天职》表示:“现在的大校门根据规划要拆,但要在附近重建,不是拆了就没有了。最老校门附近市里答应给予整治,还武大的历史风貌。大家不用担心,您会找到自己心爱的校门。”那么效果如何呢?看看网上铺天盖地的帖子,显然尘埃并未落定,而且可以称之为“尘土漫天”。

武大校门到底算不算文物?武汉大学基建管理部规划与土地管理办公室主任胡骏回应称“没有文物价值”。武大最早的牌坊,位于街道口劝业场的民国老牌坊处,为木制结构,建于1931年,仿北方牌坊式样,四柱三间歇山式结构,琉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古朴大方。然而次年,就毁于龙卷风。而1937年,武大在原址建造的钢筋水泥冲天式牌坊(也就是1937年版老校门牌坊),至今依旧伫立在街道口。与老校门牌坊相比,1993年版的“仿制”校门似乎逊色不少,那么原、仿校门两者是否拥有同等的价值呢?

对此社会上的声音无外乎两种。一种认为,仅仅20年的仿制品,与1937年版老校门相比,毫无历史价值,更谈及不上文物价值,它本来就是一个影子,理应给学校的规划,给学生的便利让路。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武大校门因为武大而拥有无与比拟的灵魂,它陪伴着武大人走过了二十个春秋,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它象征着文化,象征着传承。

人们反抗是因为怕

如果你去问那个骑着自行车“偷走”“武字”的学生,去问那个专程前来留影的百岁教授,去问那些专门请假前来合影的武大人,他们会说“这是武大最美的风景” 。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们会高举“文化抗拆”这面大旗。那么社会上不相关的人为什么也义愤填膺呢?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愤怒?是“拆”这个字惹怒了他们?还是真的是文化激起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中国青年报》的一则评论性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耐人寻味,是啊,中国人为什么爱生气?为什么会不自觉的加入到“谩骂”的队伍中来?我们到底在生谁的气?据媒体报道,1937年版的已经70多岁的老牌坊,现如今正孤独的生活在一个脏乱差的街区,周边小餐饮店里的污水,从牌坊基座下流过,老牌坊的表面更是布满疮痍。校方透露,据说市政府有一次要将老牌坊作为文化景点推出,维修过一次。请注意是“一次”,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武汉大学1937年版老校门牌坊仅仅维修过一次,便被“遗弃”在这里。试问武大人怎么能不害怕?社会怎么能不担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武汉大学校门强拆事件的发生,37年版的老牌坊在不久的将来将会面目全非,无法示人。

在此,我们暂且不去追究93年版的武大校门到底算不算文物?它已经消失了,变成了碎块。“逝者已去,生者如斯!”,更为宝贵的1937年版的老牌坊还在,我们不能就这么看着这个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一天天的遭人蹂躏。文物保护,不应该只挂在嘴上,更应该付诸于行动上!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