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莫让古建筑、仿古建筑沦为“短命建筑”

国庆长假将近,常年“盘踞”国内旅游地人气排行榜前三甲的杭州近却面临“人气危机”:重建仅10年,被认为是杭州西湖“最上镜”景点之一的集贤亭,在12日午后的一阵疾风骤雨后,瞬间坍塌倾入湖中。

而这一天,与杭州河坊街牌坊倒塌两死一伤事故仅相隔一个月。接连发生的仿古建筑倒塌事故,让网友们纷纷表示,对这一国际旅游城市有些“望而却步”。

事实上,无论是河坊街牌坊还是集贤亭,都曾扛过多次台风“蹂躏”,却在骤雨中甚至是晴天下轰然垮塌,且“保质期”都只有10年。尽管杭州有关部门表示已积极开展各类木结构、混凝土结构和石结构等老旧建筑物的隐患排查,但危机并未解除——在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建有不少10逾年的凉亭,其中一些木头柱子已经出现腐烂,用绳子圈起来不让游客靠近。

近些年,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为招揽游客,景区纷纷兴修、兴建古建筑或木结构、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而恰恰是这些老旧建筑和风化山石,最容易因结构不合理、虫害、腐蚀、老化等而引发安全事故隐患。记者认为,在大兴“前人”之土木前,景区相关部门应该把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木料防潮防虫工作是否做好放在考量的首位。否则,古建筑、仿古建筑只能沦为“最短命建筑”。

除了景区规划从根源上抓安全,景区突发事件危机预防也是要时刻紧绷的一根弦。管理部门在进行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保护时,应遵循“谁使用、谁负责”原则,做到“小病随时修、大修及时报”。同时做好事先预防、事中预警、事后应急工作,特别对于木结构建筑,实行恶劣天气前后排查、每月例行巡检,做到勤观察、勤检查、勤提醒。

今年“中国旅游日”的主题是“健康生活,欢乐旅游”。记者认为,以安全为前提的旅游,才能“健康、欢乐”。两起景点垮塌事故不仅给坐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杭州以深刻的教训,也应敲响更多景区安全之警钟。唯有全面提升旅游环境、旅游安全、旅游服务,才能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安全健康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