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赝品砸出文物鉴定监管漏洞

近日,主持人王刚被指在鉴宝节目中砸碎了多件珍贵文物。节目组称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经3~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8月20日《今日早报》)

应该说,我们需要鉴宝这类节目形式来为公众普及专业收藏知识。不过,笔者以为,“王刚砸赝品”却是一种以浮躁对浮躁的文化暴力,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面对质疑,无论“王刚砸赝品”节目组怎样辩解,都难逃三个悖论:首先,谁有权力判断文物或艺术品的生死?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在节目录制现场,几个专家短时间内就断定真假,是否过于草率?

其次,赝品就一定要被砸掉吗?自宋代以来,我国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种对前人技艺的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赝品本身并没有原罪,只要不冒充真品,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艺术品的鉴赏价值。

此外,砸了真品谁能负责?尽管节目组回应“砸错的可能性连0.1%的几率都没有”,但再小的砸错几率都存在破坏文物的潜在可能。

除了拿粗暴当噱头,追求眼球效应外,“王刚砸赝品”实则砸出了当下文物鉴定的监管漏洞。

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一是无法律管,《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几乎都没有涉及民间文物鉴定;二是无机构管,文物部门只对其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而民间文物鉴定机构则无人管理;三是无责任担,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担责方面的规定,鉴定失败除了名声上的损失,无须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

正是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才有了“王刚砸赝品”的草菅“宝”命。笔者认为,想要“砸宝锤”下留情,就要完善文物鉴定监管机制,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厘清鉴定机构和个人的责任,促使鉴定专家对手中的权力多一分敬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