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踩松良渚古城石头 文保单位加紧保护(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掘现场参观者络绎不绝

当良渚古城这一重大发现在上周曝光后,全国各地的考古专家纷纷把目光聚集到了这块曾经发现了大量玉器、石器、墓葬的文化沃土上。

昨天,前来浙江视察工作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也慕名来到良渚古城。他把这次古城的发现称为“伟大的发现”,认为它不只提高了良渚的知名度,同时对研究良渚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东城墙开挖正在进行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良渚古城。和11月29日第一次面对它相比,明显的变化是,城墙的四周都用小红旗围起来,中间还立了一块牌子:谢绝进入挖掘现场。

在参观过程中,不时有戴着红袖章的巡逻员对记者嚷嚷:“小心点,别踩着那些石块。”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介绍,这几天因为慕名来参观良渚古城的人太多,很多石块都踩得松动了,他们正着手用铁栏杆将这里围起来。

尽管,当地居民早已见惯了一拨拨的参观者,但每当有参观者前来,他们还是会很兴奋地又跑过来,跟着参观者东走西看。

之前,西、南、北三面城墙都已经挖好,而东城墙的开挖工作才进行了一半。昨天,记者看到,良渚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第二次开挖东城墙。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西城墙发现了护城河,这次挖掘东城墙,会出现什么?考古专家们对此充满了期待。

据良渚遗址管理所所长费国平介绍,东城墙二次开挖的范围不大,主要沿着城墙向外拓展一部分,城墙深度不会超过2米。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赞叹不已

张柏第一站见的就是西城墙。

从余杭区瓶窑镇的一条马路走下田间,纵横交错的田间有一个大坑,那便是西城墙。“墙宽60米,深约4米,上面铺垫石块,石块上面堆筑着比较干净的黄土。”良渚古城发现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详细地向张柏介绍。

“60米啊,比西安古城墙最起码宽两倍。”见过无数古城的张柏被深深震撼了。当他听说总面积有290万平方米,足足有400个足球场那么大时,不由地赞叹了一句:“不愧是中华第一城”。

昨天,张柏是有备而来,一只小小的数码相机,总不离手。从西城墙到北城墙,再到东城墙,相机在他的手中,不停地发出“咔嚓”声。

当他们在东城墙发现有残留的陶片时,这个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专家蹲下身子仔细研究起来,他摸着陶片不住地感慨:“这真是伟大的发现!你看,这么大的一座城,还有这些陶片,当时的居民生活水平一定很高。”

之前,考古学家认为,无论从时间、规模还是从城墙的建筑方式以及城内已发现的高等级墓地与祭坛看,良渚古城都堪称“中华第一城”。昨天,在参观完古城后,张柏也同样认为,良渚古城打破了同时期所发现古城的所有纪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让良渚文化的文明时期从“文明曙光初露”推向“成熟的史前文明”。

遗址挖掘还将继续

在围绕莫角山四周而建的良渚古城被发现之前,古城范围内就已经产生了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如1986年在紧挨着莫角山的反山贵族墓地12号墓出土了700多件玉器,其中有一件重达6.5公斤的神人兽面纹玉琮。随后在附近,又陆续发现另外10座良渚时期的墓葬,出土各种形状的玉器达5000多件(组);1993年考古证明,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遗址是一处人工堆筑的巨型礼制性建筑基址。

“国家一直很重视良渚文化,如今随着良渚古城的发现,资金投入的力度一定会加大,同时古城的发现对良渚申遗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昨天,谈到对于今后良渚古城的保护,张柏认为,首先要继续有目的地挖掘,确定城门、道路以及城内布局;然后,加大保护力度,将最完好的古城展示给公众看;此外,最重要的是将良渚古城和周边的重大考古发现联系起来,如莫角山大型土台、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组合为一个整体,研究良渚遗址的整体布局。

对于良渚古城的保护,良渚遗址管理所已经有了初步的保护方案。今后,他们将在城墙上种植一些浅根系植物,对城墙石砌基础进行平面展示、墙体剖面进行立面展示,逐步实现良渚古城遗址的展示,并与新博物馆及金都农业生态园等项目相结合,形成文化休闲参观旅游线路。(0713301)

古城遗址的发现震惊考古界,然而,围绕良渚古城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我们迫切地想要解开它身后隐藏的种种谜团。

良渚古城能否称为“国”?

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朝代的断代应该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考古专家严文明教授曾表示,良渚古城已和“国家”这种状态密切相联:中国古代,小国林立,称为“天下万国”,古代的国家都有都城,“国”字就有四个框。良渚古城应该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古城,城内有宫殿式建筑莫角山、高等级墓地,还有祭坛,城外有高等级陶器作坊、玉器作坊和码头设施。

国家遗址公园将要筹建?

目前,有关部门已与遗址保护规划设计单位联系,在确保将整个古城纳入良渚遗址重点保护区的基础上,在局部地段作出相应调整,保护古城及其环境风貌的完整性。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也将被重新定位,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陈列展示方案也将随之调整完善,古城遗址将成为新馆展示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今后对良渚古城内及城墙遗址上的新报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已批未建项目做好说服清退工作;现存建筑物只减不增,严加控制。

会不会加快良渚“申遗”进度?

过几天,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将来到良渚古城,她也是目前我国受理申遗规划数量最多、通过率最高的“申遗”专家。

目前,西湖、五台山、丝绸之路、良渚等几十个“申遗”项目规划都排队等着她来打理。届时,陈同滨和她的专业团队将最大程度发挥专业特长,帮助良渚达成十年“申遗”之愿。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