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穿越”,云冈石窟就在你面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天下午,安大钧、赵昆雨先后登上《扬州讲坛》,共同主讲大同佛教文化与云冈艺术。

安大钧,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主编出版《古都大同》、《农村问事处》等。

赵昆雨,云冈石窟研究院石窟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著有《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

本报今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原音重现

来到古城扬州登上《扬州讲坛》,真是班门弄斧,诚惶诚恐。

大同,和扬州一样,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天主讲的内容有,介绍大同丰厚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北魏京都平城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辽金西京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和明清时期九边重镇大同府的佛教历史文化资源;分析大同佛教文化的国家性和民族性:北魏京都平城的皇家寺院、辽金西京的皇家寺院和大同对佛教文化的历史性贡献;介绍大同对佛教寺院的保护与修复的宏大工程:佛教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油饰彩画艺术的保护与修复。

大同

佛教史源远流长

大同,历史上曾是秦汉名郡、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佛教历史文化遗存。以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云冈石窟和辽代由皇家建造的华严寺为代表,充分展现了大同佛教的“国家性”和“民族性”(著名佛教学者丁明夷语)。因此,大同被称为“中国佛都”。

从北魏和辽金元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华严寺、善化寺、觉山寺塔、禅房寺塔、圆觉寺塔等到遍布民间的明清佛教建筑可以看出,大同作为“活”的佛教史延续了近一千六百年。这些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壁画、佛教油饰彩画,不仅是大同历史脉搏及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同时蕴含于其中多方位的佛教文化因素也是研究佛教发展的重要佐证。

云冈石窟的前期和中期的石雕、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彩绘泥塑和善化寺大雄宝殿的辽、金彩绘泥塑可以说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和第二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这充分反映了大同作为中国佛都、中国雕塑之都的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

造像51000余尊

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悬空寺的建筑构思精巧,结构奇特壮观。建筑悬梁下面以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每层以壁间中插木梁为基,梁柱上下一体,楼阁间设有栈道相连。综观悬空寺内建筑布局参差有致,错综而不显杂乱,四十余间殿宇分布得井然有序,交叉而不失严谨,各殿阁间均有楼梯或栈道相连,楼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虚实相交。游人至此,登楼俯视,如临深渊;谷底仰视,悬崖若虹;隔峡遥望,如壁间雏凤欲飞。

悬空寺内,还有铜铸、铁铸、泥塑、石雕等大小儒、道、佛像78尊和各种碑刻题咏,皆为珍贵的文物。

除云冈石窟、悬空寺,北魏平城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云冈石窟窟顶北魏寺院遗址、思远佛寺遗址、鹿野苑石窟、老爷庙石窟、吴官屯石窟、鲁班窑石窟、焦山石窟以及市博物馆现存的众多出土的佛教雕塑。

云冈石窟以西约2公里处的十里河西岸的山丘上,有一组规模较小的石窟,坐西朝东,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对峙呼应,这就是“鲁班窑石窟”。

北魏之后辽金之前大同还有唐代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如曲回寺石像冢,一处珍贵的唐代石雕组群遗址。辽金西京大同府时期的现有的佛教历史文化遗存,如大华严寺,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华严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寺内建筑依南北两条轴线布局,总面积66000多平方米。善化寺,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

大同是明清两代的军事重镇,承辽金北方佛传重镇余绪,入明以来大同佛教文化依然十分发达,在府城内,以规模宏大的华严寺、善化寺为代表的佛事活动频繁。   

造像形式风格

历来引领时尚

师从于著名佛教文化大师任继愈和著名佛教考古学家宿白大师的中国社科院著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丁明夷先生,在对大同佛教历史

文化资源进行五十多年考察研究并与全国各地佛教历史文化资源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大同佛教的历史性格。

他明确指出:北魏都平城,几近百年。大同作为辽、金时代的西京,各逾百年……大同是国都、佛都和雕塑之都(艺都)三位一体之所在。国都之佛教及其造像,影响遍及全国。佛教中心同是造像中心。一千多年来大同积聚了浓厚的造像传统和人才的储备,其造像形式及风格,历来是引领时尚,标榜创新的典型和模式。综观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大同佛教具有国家佛教和民族佛教的双重性格,这是大同历代佛教雕塑历史价值和独特地位的内在原因。集聚国家力量,融会民族精粹,成就了雕塑之都的璀璨历史。

北魏平城佛教的国家性:皇帝充分信仰,极力倡导;集聚全国财力、各方人才建设佛教寺庙的国家工程;建立完善的僧官管理制度;建立寺院经济,为僧尼生活、社会救济奠定物质基础;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佛教本土化的第一个高潮。北魏平城对五台山、嵩山两个北方佛教中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同佛教的国家性,不仅反映在作为首都的北魏平城时代,也反映在作为陪都的辽金时代。

民族文化

融合的大熔炉

所谓民族性是指某一个民族所共有的特性,其实质类似于一个人的个性。它是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理念、意识形态、制度、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特性。这里所讲的大同佛教的民族性,不仅仅是指大同佛教的少数民族性,更是指大同佛教的中华民族性、大同佛教的中华文化性。

北魏、辽和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他们推崇的佛教、创造的佛教文化艺术都有其民族性。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是文化融合的大熔炉,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大同佛教文化除具有少数民族性,还具有中华民族性和中华文化性。

辽、金时期修复的大普恩寺即善化寺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寺院。它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都堪称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典范。

大同在中国佛教史上的贡献——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僧官法果,并建立了僧官制度。建设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保留时间最长(近1600年),最能反映佛教中国化,最能体现中外文化融合和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艺术上创造了“平城模式”的皇家寺院——至今仍名扬海内外的云冈石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寺院经济——僧祗户和佛图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僧尼和寺院的国家管理制度。铸造了中国历史上价值最高、重量最大、“令如帝身”的金佛和最大的释迦金立像。以兴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教发展高潮的具体实践产生了中国第一部佛教史。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对僧人的赐谥之始。大雄宝殿仍矗立在大同古城内。原汁原味的辽代建筑、原汁原昧的中国最美的辽代彩绘泥塑和被专家称为“海内孤品”的辽代木作藏经橱仍保留在大同华严寺内。

开启了

整体性保护工程

大同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是在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修复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2300多年来,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拥有丰厚的文化家底,高贵的文化身份。我们从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稀缺资源中找到了大同城市的文化坐标,开启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保护的宏大工程,试图找到一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同模式”,这就是“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

遵循

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

大同在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坚持四个基本方法。(1)考证充分。在大量考古发掘、信息收集、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寻找历史的依据,传承历史的信息,坚持没有历史依据不设计,没有专家论证不开工。(2)遗产本位。文化遗产属于哪个朝代,按哪个朝代的营造法式进行重大修缮、重修复建,不能张冠李戴,“乱点鸳鸯谱”。(3)“四原”保存。在修缮、重修、复建中,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四原”是鉴别文物造假与修旧如旧的试金石。“四原”又以原来的建筑材料为核心。中国有史以来的传统建筑大都为大木构架,砖木结构的传统做法即为修旧如旧,钢筋水泥的现代制造即为文物造假。英国费尔登教授曾说过:“水泥是古

建筑维修工作中的大敌”。(4)浑然一体。基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价值和审美要求,梁思成先生提出了与《威尼斯宪章》古迹修复可识别性原则不同的主张,修补部分最好要与原貌相协调,新旧浑然一体。我们在古城修复中遵循梁思成先生这个贯穿中国传统建筑修复的规则,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整体性的完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学价值。

大同对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主要是对佛教“四大艺术”的保护与修复。

对佛教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油饰彩画艺术修复的基本原则:一是符合佛教规制。二是具有时代特征。三是体现区域风格。四是保持传统做法。五是模拟现存的同时代样板。

对佛教“四大艺术”的修复一定要注重选用全国的顶尖人才。对修复工程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对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还要加强软件建设。建立大同佛教艺术资料库,出版大同雕塑全集;对大同佛教历史文化的研究,请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考察指导、举办大同佛教文化论坛、建立华严学研究基地等。

不用穿越

云冈石窟就在你面前

现在流行一个词语,叫做穿越。其实,我们不用穿越,云冈石窟就在你面前,带给人无比的愉悦感。

石窟倚山开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石窟规模宏大,造像内容丰富,雕刻艺术精湛,形象生动感人,堪称中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目前尚存佛教故事雕刻画面220余幅,可考名者161幅。

在这些雕刻画面中,有记载佛陀一生的本行故事,佛陀积善行德的本生故事,还有普度众生的因缘故事。在画面中,有单幅式、长卷式、立轴式、对称式等。早期的故事以符合习禅僧人谛观的形象为表现,中期的故事诠释、话说、演绎生命的传奇,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形式多变;晚期的故事则有过于显明的实用性,呈现出对称布局的雕刻形式。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