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损毁文保人士心痛:眼睁睁看着古建倒塌

5月,宁波启动全市首次传统村落调查。这次调查,是全国性的一场普查行动,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传统村落的数量、种类、分布、价值以及生存状态。

历时近两个月,宁波市完成了这次摸底行动,共梳理出82个传统村落。

按照国家四部委下发的通知,所谓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具体分三大类,传统建筑风貌完整的;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

至于宁波的这82个传统村落,主要来自3大类:历史文化名镇(村)、有文保点的村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村落。

宁波这次的调查,由市规划局牵头。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摸底,是为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提供基础依据,将来可能会有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

现状:

古村落“毁坏非常大”,民间文保人士很心痛

这82个村落现状如何?宁波市规划局并没有公布,但民间环保人士杨古城一直在关注。

“毁坏非常大,而且一年不如一年。”20多年间,杨古城走过了宁波200多个古村落。

认定古村落,他有自己的两个标准:一是建筑方面,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建筑,运用古代的建筑技术、材料等。另一个标准是有完好的文化留存,比如民俗、民风、民间艺术等。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杨古城又领着100多位文化、文保爱好者,走访20多个古村落。“希望通过走访,让更多人关注‘古村落’,宣扬古村落保护意识。”

这一圈走访下来,杨古城更心痛了,“村子里违章搭建的很多,古建筑倒塌的很多。”

邬琨明,奉化市大堰镇文化站站长。在这次传统村落调查中,他参与了大堰镇9个村落的走访工作。邬琨明说,竹林村、柏坑村,有一批清末、民初古建筑,因没人居住,面临倒塌危险。古时候的雕花、喜报,也被偷了很多,“可没有经费,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古建筑,一天天破落。”

无奈:

“文保点都保护不过来,何况村落”

古村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的根。今年6月,中国文联副主席、祖籍宁波的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村落价值堪比长城。

不仅如此,在每个可能的场合,冯骥才都一遍遍发出类似的呼声。

尴尬的是,大多数传统村落,并不像历史文化名镇(村)、文保点等名声在外,所以传统村落的保护,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现在,连文保点都保护不过来,何况村落,”杨古城说。

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2005年,宁波市组织过一次市级历史文化名村评选,有10个村落入选。

当时,还出台过相关管理办法,从资金、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但最终并未到位。

出路:

明确管理部门,再对症下药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冯骥才认为,每个村落有不同的历史、环境、居住民族等,保存现状、所处环境也不同,所以传统村落的保护,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规程,而是要针对每个村落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对症下药。

但在“下药”前,还得先明确管理部门。

“宁波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在市一级层面,规划部门在管、文化部门也在管;具体到村里,村主任、书记更换频繁,即便有保护方案也难以持续。”杨古城认为,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明确管理部门。

理想的状态,是由政府牵头,同时结合社会力量、民间组织。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社会力量提供财力支持。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