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将在西沙群岛划定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水下文物遗产(资料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考古队员在海底进行文物发掘(资料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海一号”工作层四个探方绘图完成 目前出土瓷器都为民窑。(资料图)

引言:南海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着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海沉船量为124艘,陆地文化遗存6处。近日完成的海上执法巡查又有新的发现,文化遗产总量不断增加。

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对于海南文物保护单位来说,无疑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三沙市建立后,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必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23日,记者从海南省文物局获悉,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海水下文化遗产被发现,亟待保护的水下文物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目前海南省文物部门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将在西沙建立海上监管平台,同时将划定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更好的保护南海水下文物。

南海已发现各类水下文化遗产124处

美丽富饶的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众多古代商船因触礁而沉没在这片蔚蓝的土地上,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告诉记者,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经略南海的重要实物史料。

据了解,海南建省后,自1996年至今,海南省一直在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目前对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王亦平告诉记者,其实早在1974年,我国就已经开始对南海水下文物进行调查保护,迄今已发现各类水下文化遗产124处,遗产年份可追溯至五代时期至明清,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沙群岛,及海南本岛。

“分布在南海各处的水下文化遗产如同一粒粒珍珠,要将其保护好、串联起来,就是丝绸之路的璀璨航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情。”王亦平说。

王亦平表示,三沙市建立后,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海南将划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

目前,海南省文物部门正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将在西沙建立海上监管平台,加强管理力度。

同时,海南省还将在西沙北礁、华光礁、玉琢礁、永乐环礁等区域划定四大水下文物遗产保护区,更好的保护南海水下文物。

今年3月份,海南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加强海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记者了解到,相关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将在海南省选址建设,相关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王亦平说,南海水下文化遗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线段,它不光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传播友好往来的文化之路,开展南海水下文物保护和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