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某地明清古居部分房屋出现坍塌 政府启动保护

近日,网络上一则关于荥阳高山镇石洞沟村“明清古居”未来命运的新闻引发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纷争。
存?废?保护?还是……
昨日记者来到了石洞沟村。石洞沟村位于荥阳西26公里,村子三面环山,中为盆地,村民依山傍水群居于盆地中心及周边。村原名“湿蹬沟”,传说“圣母”骑马过河,水湿马蹬而得名。
据《汜水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村庄的先祖就在此垦荒种田,繁衍生息,距今已逾630年。
村中最为特色的是坐落在依山倾斜、起伏向上的缓坡上石头砌裱的明清古民居。
村民讲,以前,村庄房屋窑洞多为河中石头裱砌,如已被拆除的老学校,一米多厚的原石砌墙,冬暖夏凉。改革开放初,翻新旧屋,绝大多数被推倒重建,相对完整成片的仅剩石洞沟南街。
“南街”只是一条200多米长的小巷子,一侧遍布着青石砌成的古宅院,600年历史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古朴典雅,意趣横生。恍惚间让我们穿越到诗词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只是老房子大多常年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有些破败,有些房屋甚至已经坍塌。
一村民说,由于房子年代久远,已无法适应居住,房屋的主人大多已移居荥阳、上街等地,村子仅剩几户村民还居住在老房子中。
坊间传言,明清时代留下的石头民居可能面临升级改造的命运,或许不久将被一条70米宽的道路碾平。
这样的说法,高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并不认同,他告诉记者,曾有说法一省道将会途经于此,但具体规划并没有出台。他认为,即便修路也只是在原有道路上的扩建,并不会冲毁明清时代留下的石头房子。
石洞沟明清古居即将被碾平的传言也引发了关于“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纷争。
一种观点认为“希望历史符号被好好保存,有效开发,粗暴的毁灭,带来的可能只是伪发展”。
而第二种声音认为,这样破败的古建筑并未具备代表性,很多村庄都会有类似的古建筑,并不具有保护的价值,如果每个类似的建筑都保护,那么社会就不需要发展,“停滞不前就是最大的发展。”
第三种不同的声音则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保留那些彰显文化特色和历史内涵的民间文化遗产即可……
据了解,荥阳已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定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特色村,家庙、祠堂等乡土建筑,古建筑构件,风景名胜、古遗址、古树名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