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

近段时间,社会上涌现了很多让我们赞叹的英雄,例如“托举哥”、“最美教师”、“最美孕妇”和“最美司机”等。当下社会的道德重建,最需要的是通过个体实践,为道德建设注入正能量,让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从别人的道德行为中获益的道德消费者。社会的道德建设最稀缺的不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而是行动者——扶起摔倒的老人、救起落水的儿童、托起悬空的孩子。只有每个人都成为道德的生产者,而不是道德的消费者、消耗者,这个社会才会形成一种健康的道德生态。

外来工共享公租房重在落实

日前住建部发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首次规定符合就业年限、收入财产水平和目前居住条件等规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申请当地公共租赁住房。外来工共享公租房,还需在落实方面做细做实。大量申请者与最终享用者构成利益竞争关系,具体的申请标准既不能失之于宽,也不能失之于严,既不能为一部分人量身定制,也不能漫无边际失去先救济最困难者的区分功能,如何掌握政策分寸,拿捏得当,尽可能体现公平正义,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与创新能力。

公共自行车跑起来得花心思

日前,交通运输部机关公共自行车项目正式启动,成为首个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国家部委。让公务自行车跑起来,应当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低碳出行。这些公共自行车就像一个个流动广告牌,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别看一辆自行车的价值还不够给一辆机动车加一次油,但它同样姓“公”,其运作与公共机动车有着相同逻辑。这就需要花点心思,探索其合理运作模式,避免造成浪费。否则的话,买得越多,其购买与运作成本越高,倘若又起不到什么示范作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文物保护或并非真“差钱”

据报道,23年没有大修过的河南省图书馆,每年的购书经费都捉襟见肘,馆内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作为公益事业的省级博物馆遭遇窘境确实令人痛心,作为保护第一责任人的相关政府机构难辞其咎。古籍保护的瓶颈,只是文物保护工作尴尬现状的缩影。表面上看,是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不足或配套不到位,但深层次上,也许并非真是因为“差钱”,更可能还是受急功近利政绩观的束缚,丢弃了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文物保护意识。

责任编辑:lei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