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鲲:文化遗产产业化,根据遗产形态需区别对待

导语:“文化遗产产业化是否应该产业化”作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一直以来受到业内的广泛关注。2012年6月9日是中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中国文物网邀请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张少鲲馆长为网友介绍红色文化遗产——抗战文物的保护及探讨“文化遗产产业化”等问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文物网:张馆长您好,今年6月9日是第七个文化遗产日,请问今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有哪些纪念活动呢?

张少鲲:主持人好,网友朋友大家好。我们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家著名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进行抗战文物收藏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山西省重要的政治文化传播的窗口,在全国来说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一定的知名度。根据今年国家局、省文物局有关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安排,我们在文化遗产日的当天举办一系列的活动。

一个是与宣传部、省政府和县文物局合作,派发各类文化遗产的相关材料,进行文物征集、文物鉴定和文物政策咨询等方式,使广大公众广泛了解文化遗产日,广泛了解文化遗产的赏识,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关注到,保护好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

第二个是我们要在文化遗产日当天由我们单位的职工和县文物局的职工,共同排练出五个表演节目,让文化遗产的支持政策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文艺表演节目,在现场进行表演,同时也为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给公众提供一个免费的文化演出。

第三个我们在前段时间举办过一次“缅怀革命先烈,弘扬太行精神”的活动。组织了广大中小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同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这样的一个征文活动。在6月9号我们将举行这次活动的颁奖仪式。我们通过上面的三方面的活动搞好我们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普及文化遗产的知识,提高全社会包括广大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文物网:据了解,现在一些地方革命旧址的保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请您介绍一下,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在革命文物、抗战文物的收藏和保护方面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在加强馆藏革命文物方面有哪些规划呢?

张少鲲:革命旧址、革命遗址的保护,甚至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一种客观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我觉得有很多种原因,既有对文化遗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也有随着社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一些问题。还有的就是当今经济发展中,有一些见利忘义、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对其的影响。

这些方面的情况虽然存在,但是应该看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日益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在全社会正在逐渐的形成,这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八路军纪念馆属于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的类别,主要的收藏馆。

目前博物馆收藏有各类革命历史文物6000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500多件。建有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文物库房,对文物藏品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收藏。我们认为在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当中,存在一些难点。一个是相对历史文物来说,革命文物的社会关注程度没有历史文物那么高,革命文物由于它自身的局限性和自身观赏性,艺术性不如历史文物那么高,所以革命文物的这种保护意识现在还是比较薄弱,也不太受重视。

同时,革命文物大部分都留存在社会当中,革命文物馆的藏品太少,这与前些年不注意收藏、征集有关系。当然,很多博物馆在初期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此外,革命文物保护存在专业力量薄弱的问题。革命文物主要多集中在纺织类、纸质文件等。而这种质地的文物,恰恰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难点,不容易保护,因为它容易发霉,容易被虫蛀。我馆的藏品属于革命文物当中的抗战文物,如何加强我们的文物保护、管理,我们有这么几点举措。

第一,从今年开始我们一个是要对馆藏的所有革命文物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分类,进行分类保存。就是说要按照不同文物材质进行分库管理,因为不同材质的文物对温湿度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只有针对藏品本身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管理,才能做到科学保护。第二就是我们加大对革命文物征集的力度,计划从今年开始,每年征集革命物200件。第三个就是为了实现藏品管理的科学化和长期化,可持续化,我们要对所有的藏品进行数据化的管理和保护。第四个就是我们要针对现在还健在的老八路军战士,就做了一个“抢救老八路”的历史活动,通过摄像、照相、印制手模与征集文献资料,文物资料相结合的形式,对全国所有健在的老八路进行采访。因为我们认为历史的保藏,文物的征集不能仅仅限于物质的形态。

通过他们讲一些亲身经历的故事情节这种形式进行对革命历史的抢救,也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文物网:您刚才提到了很多关于文物的保护,我们都知道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同时也是需要利用的。想请您介绍一下,怎么样平衡“保护”和“利用”这对矛盾呢?

张少鲲:关于这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表面上是一个矛盾体,其实辩证的看它是一个统一体。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有过一个原则,叫“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它就把这个保护和利用的辩证关系,科学的诠释出来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显然是保护是第一位的,利用是次要的。但是这个关系并不意味着就是只保护,不利用。其实保护不是目的,利用才是目的。我觉得文化遗产如果仅仅是保护起来,而不加以利用,就没有实现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并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比如说博物馆在比较自身实力的时候,就拿藏品的数量来衡量。我认为一个博物馆的社会影响的高低,不在于它有多少藏品,而在于它将藏品的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如果说有成千上万的藏品,却只是长年所在库房里,我觉得这种单纯的保护就会失去了意义。如果说藏品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把这个藏品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极致,那我们认为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就较好的实现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

所以说我认为要利用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但是利用一定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利用,合理利用。当前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比如说文物景观,古建筑,文物景区进行过度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规定文物保护单位是有保护的范围,也是有建设控制地带的。但是就有一些地方政府对文物法规的认识比较淡薄,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做了很多违规建设。表面上是要利用好文物资源,其实是破坏文物资源,是违背国家的有关政策,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损害了文物本体,利用还从何而来呢?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所以长期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合理的利用它,才能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这是我的认识。

中国文物网:您提到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文物的短视行为,现在有一种观点是说“提倡文化遗产产业化”,这个“产业化”或许又与经济效益脱不了干系。这个问题您怎么看,您觉得这个文化遗产到底该不该产业化呢?

张少鲲:文化遗产产业化这个提法当中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关键就是我们该如何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使文化遗产发挥好巨大的效应。产业化其实本质就是一种商业化,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开发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当然也包括经济价值。但是产业化往往是一种误导,它追求盈利和经济效益,这就会导致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会有违规的现象发生。

同时它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产业化有利于文化遗产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作用。比如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可以产业化。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一些传统的技术,比如说剪纸,比如说皮影,那还是可以的。

中国文物网:那这种产业化也是应该在保存核心技艺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化,是吧?

张少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它没有物质形态了,它是一种口传的,一种传统的意识,民俗意识,把它们产业化转化为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这个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在发展当中,在开发它的社会效能,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能技术也得到科学的保护,合理的传承,同时也使它的社会作用、经济效应得到最大的发挥。当然了,实体或者是叫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慎重而行,要考虑这种产业化是不是有利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要避免我刚才说的这种景区,景观过度开发,过度利用,或者是以产业化,以发展产业的名义过度开发文化遗产。总而言之,就是说任何这种文化遗产的发展利用,产业化也好,专业化也好,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保护。保护的前提下,合理的得到利用。其实说到底,还是一个保护和利用关系的问题。

中国文物网:那好,您看文化遗产日到了,再请您为我们做一下寄语吧。

张少鲲:我希望通过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及历年对文化遗产日的纪念,形成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主动的自觉的保护好祖国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正如我们所宣传的口号当中所说的那样,文化遗产无价,保护行动有我。

责任编辑:Ze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